《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版红楼梦,也有不人并不看好它,你咋看?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不少人对《源氏物语》的评价都比较偏于负面,还有不少读者觉得这书看得云里雾里。

的确,这书不认真看,确实容易看糊涂,毕竟这书有“长河小说”之称,鸿篇巨制,如同中国的《红楼梦》。都说西方有“莎学”,中国有“红学”,日本有“源学”,《源氏物语》这本书,在日本有“大和民族之魂”之称,日本人把它视为是“国宝”。

当然,书的好坏也不是日本人说了就算的。不少人觉得,《源氏物语》比不上《红楼梦》,个人觉得,除去个人喜好问题,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对日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对偏少导致,毕竟不是本国文化。

客观上说,这本成书于1001年到1008年间的《源氏物语》,成书远远早于老曹的《红楼梦》,其在世界上影响力还是不容小窥的。

这部小说描写的社会背景是平安京时代,那正是日本封建等级最兴盛的时期。小说的作者紫式部,用了近百万字,写了日本前后4代天皇(桐壶帝、朱雀帝、冷泉帝、今上帝)的历史,全书用了近400多个人物,来展现了日本当时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可能很多人对这部小说印象深刻的内容是书中贵族公子哥源氏那段惊世骇俗的畸形之恋描写。

源氏从小丧母,他的父皇桐壶帝为了弥补他从小没有母亲关爱的缺失,让他和继母藤壶亲近,结果却不曾想源氏对继母的感情,从依恋到爱情,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如此畸形的爱恋当然是注定不被认可的。为了延续这种对继母的特殊情愫,源氏从其他女人身上找藤壶的影子。结果,这公子哥不是忠于一人,而是见一个爱一个,堪称“情圣”。

小说中虽然主要刻画的是日本天皇贵族糜烂的生活,但是也不乏有对百姓、中下层人士、宫女等的刻画描写。

很多人都把这书看成是一本艳俗小说,其实除了描写风花雪月的男女情感关系,更是反映到了当时日本平安京时代的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审美趣味、文化思想以及女性地位等。且这部小说还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物哀审美文化。根据统计,全书中出现的“哀”就高达上千次,可见日本人在这方面的审美有多“专注”。

?比如小说的第一回《桐壶》写到了自从更衣时候,皇帝哭得就很“惊天地,泣鬼神”,且这种感受给人的感觉并非是轰轰烈烈的,而是一种有声似无声之感。书中如此写道: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透过文字,就能深深感受到皇帝的悲痛欲绝,老马哥“断肠人在天涯”的既视感顿然跃于纸上。

又如源氏的老父亲铜壶院驾崩时,小说如此写道“雪花飘散,风势凛冽”,众人看着白雪皑皑,吟咏出“岩井冻兮岁已晚,繁华成空园寂寥,人影渐疏兮不复返”等悼亡和歌。

透过文字,读者瞬间能感受到一种无限的悲凉之感,以及日本人那种浓浓的物哀文化氛围。

再比如书中对紫之上的尸骸有过这样的描述:“那头丰饶的乌发任其流泻,依然光泽美丽。

人都死了,头发还跟在世活着的美人一样,这种遣词造句的描写,可谓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它充分地刻画出了将当时在世之人,对死去的美人的悲痛和惋惜有多大。

又比如源氏修了六条府邸,用春夏秋冬景观布置了院府,再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安置到了六条院住,这是一个极其优美的画卷,同时也深深体现了日本人的物哀精神。

类似的句子描写实在太多,书中写到的樱花、雾、霜、雪、阳光等无不在透露着一种人对自然的情感感知和变化,或喜,或哀,或悲,或愁……

在《红楼梦》中,像这样的物哀精神也是有的,只不过比不过日本人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如果非要说《红楼梦》的物哀精神体现,那林黛玉不得不提。

在她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比如“黛玉葬花”就是很经典的一幕,因花生怜,没事搞个葬花仪式,一般人看了觉得是吃饱了没事干,通常也只有心思细腻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心境。

总言之,作为一部世界经典巨作,《源氏物语》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东西,只有用心细品,才能读懂其中的文学、美学价值。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