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最心疼女性的人,却绑架了她们两千年

东汉是一个才女辈出的世代,《后汉书》中记载的才女数量后世无法比拟。

其中有一位才女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

她续写《汉书》,为儒生讲学。

她参与政事,是太后老师。

她在生前名满天下,更在死后被赞誉一千多年。

这样一个奇女子,却写下了《女诫》这样一本书,招致了千古骂名。

班昭缘何要写《女诫》?她用自己的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

这是女德班提出的“四德”。

当今社会,女德班是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次次关停,又次次卷土重来。

女德班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做着赚钱的勾当,简直就是摧残女性!

然而千年之前,《女诫》第一次提出“四德”,却是为了保护女性。

公元112年冬,风雨如磐。

历时三年,班昭写就《女诫》。

整本书都是对家中女儿的谆谆教诲。

班昭是后妃的老师,是世家贵女的典范,她写的书很快传遍京城。

图 | 班昭

《女诫》传到宫中,邓太后让宫人为她读这本书。

宫人只读了第一句:“卑弱第一”。

立刻吓得扑通一声跪下,其他宫人也跟着跪倒一地,齐齐喊着:“太后息怒……”

皇帝年幼,邓太后牢牢把握着权利。

在女主当权的时代,《女诫》第一句话就写“卑弱第一”,简直就是当着天下人的面,打了邓太后一耳光。

邓太后不懂,班昭作为她的老师,自己参与政事,还对她很是赞赏,为何要写《女诫》?

直到班昭去世。

图 | 微风吹淡的蓝 ?

年近四十的邓太后已经油尽灯枯,她才懂得了班昭的良苦用心。

班昭写《女诫》是为了保护女子。

两汉以来,外戚擅权。世人加罪后妃,从而给天下女子都套上枷锁。

君不见先秦只有男女之别,董仲舒提出“男尊女卑”,但允许女子改嫁。

刘向《列女传》,开始赞扬为守节而自杀的女子。

到了本朝,官方教材的《白虎通论》,明确女子必须从一而终。

儒生要求,女子如果不能从一而终,那就“自尽”以全节义。

千百年来,对女性的重重标准从来都是男人提的,他们从来不会过问女性的想法。

图 | 辛夷镀眉 ?

汉律规定,男子可以休妻,女子也可以弃夫。

到了汉儒这里,却变成:

丈夫有恶行,妻子不能离去,除非丈夫恶毒到杀了妻子爹娘。

未过门死了丈夫,被爹娘要求改嫁,得自杀以全节义。

……

更甚者,夫家休妻,做妻子的便是辱没了自家门楣。

而休妻的理由,可以是妻子吃了邻居家一颗枣。

一旦被休弃,幸运的能改嫁,不幸的只能“自尽”。

满目都是“死”,竟找不出一本书教女子怎么“活”。

世道艰难,女子要学会保全自己。

所以班昭写了这本书。

图 | 夷山窑 ?

第一章便直入主题,教女子如何避免被休。

读懂班昭的邓太后,在临死前,做了最后一件事。

她压下所有反对的意见创办学校,让贵族女子和男子一同读书。

因为在《女诫》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不让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八岁开始读书,十五岁教她成家的学问?”

但在邓太后去世后,这个学校终究变成了凋败的昙花,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女诫》却在儒生口中笔下代代相传。

女子教育这样开明的思想被舍弃,“丈夫可以三妻四妾,妻子只能从一而终”这样的糟粕被继承。

班昭被儒家尊称“女中孔夫子”。

也被认为是千年来女性被压迫的思想根源。

千古美名,千古骂名,背后是千载悲哀。

图 | 班昭

在临终前五年,班昭缠绵病榻,仍然耗尽心血写就《女诫》。

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女诫》会成为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这一套就是一千多年。

班昭自己就是一个被牢牢套在枷锁里的女性。

十四岁嫁到曹家,有了一个外向活泼的丈夫。

只可惜举案齐眉的幸福日子太过短暂。

二十余岁,班昭就守了寡。

图 | _借光芒 ?

犹记当时年少,灯下读书不知倦,如今满腹经纶无处施展。

曾与她琴瑟和鸣的丈夫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三十多年清冷的守寡生涯。

三十余年来,一日日翠减红消,深闺寂寥。

她只能独自被困深闺,日夜操劳。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执箕帚于曹氏……夙夜劬心,勤不告劳”。

“执帚”意为扫地,却被用作妻子的雅称。

这样的生活望不到尽头,到后来班昭时常回想起年少的光景。

在年少时,她也曾是鲜活灵动,意气飞扬的少女。

她曾见贵妇鲜衣怒马,招摇过市。

听闻光武帝改嫁亲姐,十里红妆。

她曾见平民女子以才学闻名于世,嬉笑怒骂皆随心。

听说伏生年老口不能言,其女代传《尚书》。

那个年代,仍有许多女子追求潇洒肆意的生活。

但班昭不能。

图 | 班昭

她的耳旁时常回想起,出嫁前母亲对她说的话:要忠贞守礼,不可辱没班家门楣。

西汉亡于外戚,东汉尤其看重“忠”。

班家这样的世家更要以身作则。

非但不能改嫁,还要避免被休。

被休就是辱没门楣,要以死明志。

她从前读《列女传》,还疑惑过为什么书中的女子这样刚烈?

还未过门丈夫就没了,爹娘要将她改嫁,她自己却自尽了。

夫妻之情大过天,父母之爱便无关紧要了吗?

到如今才明白,原来守节而死,不使家族蒙羞,便是对父母之爱。

图 | 蒽子-苏州 ?

女子命不由己,临到死还要安上一个“自愿”。

到了本朝,开始表彰节妇,立碑立祠。

而这样的殊荣,从前只给殉国的女子。

守节,竟与殉国等同。

虽然立碑立祠只是极少数,节妇却是全国都有。

先帝表彰节妇,每乡一人,免劳役。

那时班昭还不懂,为何乡里妇人争当节妇。

直到自己成为节妇。

她才明白,为的不是“守节”,而是背后的意义。

庶民可以为了一匹帛,一个免劳役名额当节妇。

世家贵女也可以为了家族荣耀当节妇。

仿佛她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一块代表着“贞洁”的牌坊。

后来班昭真的成了一名节妇。

图 | 班昭

世人只知班昭是才女,却不知一开始她的才华不为人知,反而是因为成为了节妇而名传乡里。

也少有人在意,班昭一生的赞誉背后,是四十年的战战兢兢,时刻害怕被休弃。

这样的悲剧,在那些以儒传家的家族中,并不少见。

然而当权者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约束外戚,不过是为了让臣子“忠君”。

最后,反而给后妃之外的女子套上了枷锁。

班昭,就是其中的一员。

重重束缚下,她恍惚以为,这世间女子都是带着枷锁出生,要被困于牢笼中。

即使她后来做出了远超世人的成就,也不能摆脱这道枷锁。

图 | 蒽子-苏州 ?

如果班昭生于没有枷锁的年代,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会有机会继续学业,会有机会追寻梦想。

而不是成为一个节妇,被困深闺几十年。

但是没有如果。

她生于1900年前,从一出生就注定要被套上枷锁。

图 | 辛夷镀眉 ?

即使如此,她的学术水平依然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

即使如此,她也依然能够走出深闺,参与国家大事。

班昭四十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班固因依附外戚而死,皇帝下令班昭续写《汉书》。

那束缚着班昭的枷锁似乎被皇权打开了一道缺口,班昭走出闺阁,走到世人眼中。

她进入东观阁,如鱼入水般疯狂汲取知识,读遍阁中的藏书。

而后,续写汉书中的《八表》。

《汉书》作为一部经典,自然要让当时儒生记诵。

但汉书无人能读懂,于是班昭在东观阁讲学。

从前女教师只能进入贵族府邸,给贵女授书。

唯有班昭凭借自己的才学,坐在东观阁给众儒生讲学。

图 | 班昭

皇帝看到班昭育人的才能,又召她入后宫教授后妃经史。

后妃中有一位邓绥,与班昭一见如故,亦师亦友。

等到邓绥成为太后,班昭参与政事,多有见解。

四位国舅以母丧为理由,请求退职,邓太后不打算批准。

外戚大多落不到好下场,班昭更希望邓太后家族能够急流勇退。

避免了外戚擅权,也能够保全自己。

她劝说道:“现在国舅辞官还能赢得贤名,等到太后不再掌权了,如果国舅还在朝中,他们犯了一点小错,邓家都可能被倾覆。”

她既是以臣子的身份劝诫君主,也是以老师的身份谆谆教诲。

邓太后对她很是信服,两人相得数十年。

图 | 邓绥

对于邓绥这个赏识自己的人,班昭十分感激,她说“臣下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沥胆,以报皇恩。”

为此,她兢兢业业,在后宫出谋划策。

在邓太后掌权期间,东汉成功渡过“水旱十年”的局面,“兴灭国,继绝世”。

这其中,不知有多少是班昭的功劳。

连史书都要记一笔,东观续史,传授《汉书》,参加政事,因为班昭的种种功绩,其子得以封侯。

然而因为女子的身份,班昭始终只能隐于幕后。

就如同那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伏生之女一样,拜在东观阁读书的大儒马融名满天下,后世人却很少知道班昭曾教授儒生《汉书》。

其子封侯,她只能被尊称为“曹大姑”。

就连日后,后人编纂《后汉书》时,也是将她列入《列女传》,篇名《曹世叔妻传》。

原来她所以为的海阔凭鱼跃都是假的,那道枷锁一直还在她身上。

她生了一场重病,病中写下《女诫》。

图 | 班昭

《女诫》一问世,就引起轰动。

儒生纷纷响应,大儒马融率先用来教导家中女儿。

也有人反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班昭的小姑曹丰生。

曹丰生也是才女,反驳班昭言辞激烈,但有理有据。

因为班昭眼里看到的世界,和小姑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那是一个对于女子来说,既幸运又不幸的时代。

“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取名自银河的汉朝也像银河一样汪洋浩博。

《后汉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名有姓的才女,其数量后世无法超越。她们才华横溢,各从其志,被世人称赞推崇。

但同时,东汉恢复周礼,儒家试图构建自己的理想社会。

儒家理想中的女子,是孝女,贞妇,慈母。

为父死是孝女,为夫殉是节妇,唯独没有问过女子想怎么活。

图 | 空谷寻芳 ?

儒家思想也是变化的,随皇帝需要而变化。

到了西汉中期出现“男尊女卑”,因为外戚势大。

外戚势大,归罪于后妃,归罪于女子。

女子想要参政?

那就折断女人的翅膀,让她再也飞不出去。

班昭曾以为自己飞出去了,后来才明白没有。

她生活在被儒学包裹的环境中,被枷锁牢牢束缚,便以为其他女子也该带着枷锁而活。

曾经年少时的见闻被她当做触摸不到的幻梦,《列女传》才是女性的真实生活。

她希望学了《女诫》的女子,不再重复《列女传》中自尽的悲剧。

她写道:不需要惊人的美貌,不需要过人的才华,一个女孩只要勤劳朴实,她就是好女孩。

好女孩应该得到尊重,不应该被休弃。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

班昭深受儒家伦理束缚,想写一本书教导女性如何保护自己,但她所有的思想都来自于儒学,这种保护终究变成了束缚。

图 | 班昭

东汉的儒学经过改造,已经完全契合统治者的要求。

当皇帝的就是要他不管怎么昏庸,底下人都不能反对他,也不能推翻他。

应用到夫妻关系也是如此。

《白虎通义》写道:即使丈夫有恶行,妻子也不能改嫁,只能一味曲从。

班昭则在《女诫》中做了一个美好设想:夫义妇贤。

她说:“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

男子出生,他的家族就会教授他礼仪道德,但绝大多数女子都没有接受过教育。

所以她写了这本书,来教育女子。

然而,班昭回避了夫不贤的情况。

事实并非如此。

《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妻子规矩有礼,丈夫顽劣不堪。公公指责儿媳没有教好丈夫,儿媳遂自杀。

当妻子,难。

做人儿媳,难上加难。

做丈夫的人品不好,竟然还要怪罪到妻子身上。

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记载这些事的人却当做美谈来宣扬。这些女子还活着时苦难无人管,到死了儒生才仿佛发现她们的人性辉光。

图 | _借光芒 ?

班昭想要女子活下去,即使低到尘埃。

她写了这本书,告诫贵族女子,也告诫后妃。

用卑弱求得宽容,用沉默求得生存。

但是道德不能向上束缚,只会向下倾轧。

就如同刘向作《列女传》初衷是为了抑制外戚,却被用来规训女子一样。

班昭写作《女诫》是为了保护,最后却被用来残害女子。

不得不说是千古悲哀。

图 | 蒽子-苏州 ?

千古以来,有没有活的潇洒自在的女子?

有。

有即使背负枷锁,也要努力挣脱,奔赴自由的女子。

但她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艰辛和非难。

更多的是《列女传》中那一个个自杀的女子。

还有千千万万个没有被记载的女子。

生于封建,没有自由。

而今,封建社会已经被推翻百年。

封建伦理强加给女子的枷锁被解开,如果《列女传》中的女子生活在这个年代,该是如何欣喜若狂,如获新生?

如今,却依然还有人办女德班,还有人送自己的女儿去上女德班。

将千年前无数女子用生命也不能挣脱的枷锁,重新套到身上,这是何等悲哀?

图 | 蒽子-苏州 ?

文字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