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猕猴桃都无法催熟了?

由于猕猴桃本身口感非常好,而且营养十分丰富,所以它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买的人多了,它自然而然成为果农种植的不错选择,现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猕猴桃种植基地。

实际上,这种水果原本是一种非常小众的水果,它原产于湖北宜昌市,是一种野果。

你可能分不清新西兰奇异果和猕猴桃的区别,其实它们是同一种水果,猕猴桃虽然原产于中国,但是它最早却是在新西兰被培育和驯化。

20世纪初,新西兰的苗圃商人发现了这种水果的商业价值,在他们的推广下,猕猴桃以“奇异果”的名字走向了世界,同时也得到更多中国人的喜欢。

我们现在果农种的很多猕猴桃品种还是新西兰传进来的,只是中国的水果,当然要叫中国的名字了,所以“猕猴桃”这样的名字就广为人知了。

然而,现在猕猴桃好像走向了“风口浪尖”,在互联网上,许多人都声称自己不会再买猕猴桃了。

之所以猕猴桃突然惹人厌了,大部分都是因为多次买到不能吃的猕猴桃。

而且情况大致相同:买的时候硬邦邦的,拿回家后很难催熟,而一旦催熟变软了,却直接就是坏了不能吃。

跃变型果实

根据果实的成熟情况不同,可以分为跃变型果实和非跃变型果实。简单地说,跃变型果实在果实趋于成熟并停止增长后,其呼吸速率会突然上升,从而让果实迅速走向衰老。

图注:跃变型果实的成长和呼吸变化情况

上面这张图片是典型的跃变型果实的成长过程,开始果实的呼吸是逐渐走低的,然后突然增高,而非跃变型的果实的话,它果实的整个生命周期呼吸速率都是在下降的。

果实的这种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到果实的采摘和存储过程,特别是跃变型水果,它的采摘和储藏是非常有讲究的,你不能等到果实成熟后再采摘。

而猕猴桃就是典型的跃变型果实,而且它还是那种比较强的,成熟后会非常快速走向衰败。

对于跃变型果实,商家的做法就是提前采摘,以便留出足够的时间售卖。所以我们买到的猕猴桃需要催熟,因为它采摘售卖的时候根本还没有成熟。

那又为什么你买到的猕猴桃“软了”就直接坏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它采摘的太早了,或者说它“早采”了,让它无法进入呼吸速率急剧加快的阶段。

果实催熟的秘密

我们知道,果实的成熟受控于乙烯的调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习惯把成熟的水果(比如香蕉)放在刚买到的猕猴桃旁的原因,因为成熟的果实含有更多乙烯。

但有一点和我们常规认识不太一样,其实任何被催熟的水果都不是靠外部乙烯,而是它自己释放的乙烯,外部的乙烯只是一个协助的作用。

问题就出在这里,水果要自己释放乙烯的话,它就必须要相对成熟,它才能拥有足够的乙烯以使自己最终趋于成熟。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其实催熟的过程有点像用钥匙打开水果成熟的大门,只是这个通往成熟的大门有两扇,而外部乙烯是第二扇大门的钥匙。

如果第一扇是关闭的,即使你提供再多的乙烯,也无法打开第二扇大门,而这第一扇大门要靠水果本身打开。

当我们买到“早采”的猕猴桃时,实际上你怎么催熟都是没用的,它变软了,确实没法吃了,因为它坏掉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阻止水果进入水果的呢?

我们前面一直提到的呼吸过程就是关键,你要么降低温度,让水果的活性下降减少呼吸,要么降低氧气,让水果无法正常呼吸。

这两点也是储存水果的解决方案,对于跃变型水果而言,采摘后立马进入冷库,它就很难自己趋于成熟,然后就是运输和售卖了。

现在的猕猴桃确实有点被“早采”毁掉了,所以央视都曝光过猕猴桃“早采”的情况,并告诫黑心商人好自为之。

被“早采”毁掉的水果,远不止猕猴桃,你会发现曾经火爆的黑布林现在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它就是被“早采”毁得比较彻底的水果,相同的情况还有榴莲等一大堆跃变型水果。

至于为什么这些水果心甘情愿被“早采”毁掉,原因就是被眼前利益蒙蔽了。

为什么要“早采”水果?

其实,“早采”的眼前利益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它可以避开集中上市,你比别人早采了,你的果实就更不容易烂在树上,而且可能卖更好的价格。

另外,可以降低水果受天气影响的风险,比如红心猕猴桃一般八月才能采摘,但是这个时段是暴雨和台风高发季节,所以提前一个月采摘的话,可以避开这些风险。

除此之外,“早采”的水果也更容易储存,它几乎不会烂,多好,商家自己也没有风险了。

综合这些因素,商家更愿意早点收水果,而果农也更愿意提前采摘,只是大家都盯着这些眼前利益,却忘记了这么做是在毁掉整个水果市场。

最后

分辨是否“早采”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果实的大小,一般果实明显很小的,那还是别贪图便宜的好,它很可能是无法催熟的“早采果”。

当然,猕猴桃在“早采”的道路上还没有走远,它还是可以抢救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