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17头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来到玉溪市元江县,开始大规模北迁。
4月24日,这群象兵分两路,2头象返回普洱,其余15头继续一路往北,经红河州石屏县、玉溪市峨山县,于5月29日抵达玉溪市红塔区。
这群象40天走了500公里,跨越了大半个云南省,逼近昆明。
5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这些天里,这群象简直成了“逛吃团”,在北迁的过程中“无恶不作”。它们频繁进入农田里吃庄稼;还进入农户院子里吃储存的粮食,有一次甚至喝了酒。它们还在5月27日进入峨山县城里溜达,闯进一家汽车店,把店里的两吨水喝了个干净。
沿途不是城镇就是乡村,这群野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根本不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
为什么2头象“迷途知返”,其他15头却继续北上?有没有办法,让所有野象都回保护区呢?
本文从野象生活习性出发,从专业角度解答一下大家的这些疑问。
野象缘何北迁?
这次野象群长途北迁,让大家非常好奇。实际上,大象本就有季节性迁徙和漫游的习性。
野象会循环利用不同栖息地的食物资源。当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完了,它们就会迁到另外一个地方找吃的。至于何时到什么地方觅食,它们都是凭记忆判断的。
像这次北迁的象群,也不是普洱的本土象,而是2020年3月从西双版纳州迁过来的。
这群象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它们的鼻子看起来比其他象群要短一些,因此被专家称之为“断鼻象群”。
该象群进入普洱的时候只有16头象。2020年12月,有头母象在普洱生了宝宝,于是变成了17头。
“断鼻象群”北迁路线
因此,象群迁徙不奇怪。奇怪的是,它们这次为什么走那么远,而且越来越远离它们适宜的栖息地?
这里面,恐怕既有环境原因,也有大象自身的原因。
在环境方面,近30年来,亚洲象数量从190只增长到300只,然而其适宜的栖息地却大面积地被茶叶、橡胶种植园侵占,减少了40%。
越来越小的保护区,容纳不了越来越多的野象,于是大量野象被迫“背井离乡”,走出保护区,寻觅新的觅食空间。
在大象自身方面,可能是这群象的头领母象可能经验不足,搞错了路线。大象何时去哪里觅食,全凭头象记忆,因此头象的经验在象群迁徙中起重要作用。
有人说是头象“迷路”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这头头象应该是在保护区里已经“满员”的情况下,想带领家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连目的地都没有,怎么能说“迷路”呢?
只不过,这群象没想到的是,往北根本没有适合它们生存的栖息地,所以它们就一路往北走,一路逛吃,越走越远了。
两头象为何折返?
2021年4月24日,有2头象与象群分离,返回普洱,为什么它俩就知道回去?
网上传言,这两头象是进了农户家里喝了酒,结果喝醉了,掉了队,这才回去了。实际上,这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这两头象是公象,本就不属于象群。
象群是以头领母象为首的母系群,象群成员都是头象的姐妹、女儿,以及它们的未成年儿女。
而公象是单独活动的独象。它们未成年的时候在象群中,7~8岁性成熟后就被母亲赶出去。此后,公象远走高飞,终生不会回到其出生的象群,这是大象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机制。
只有当其他象群的母象发情了,公象会暂时加入它们与之交配,交配后又离开母象独自生活。
据报道,离开象群的两头象均系年轻公象,它们可能是到了离群期,就被母亲赶走了。
还有一种可能,它们是外来壮年公象,交配季节过了,它们就自己离开了。
不管是哪种情况,它们离开象群都不是因为觉得头象不靠谱,也不是因为喝醉酒掉队,而是因为到了它们该走的时候了。
现在该象群的组成是6头母象、3头公象和6头未成年象。还在群的3头成年公象,以及未成年象中的公象长大了,早晚都是要离开象群的。
还有一个问题,大象真喜欢喝酒吗?
真喜欢喝。不过,大象不是因为对酒精有什么特殊嗜好,它真正喜欢的是水果,而酒的气味很像熟透的水果,这才吸引了大象。
如何让野象回保护区?
怎样能让野象返回保护区呢?这个非常难。
事实上,野象途径各地的地方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他们一方面实时监测、跟进,及时疏散民众,另一方面调大型车辆机械封堵进城道路,并通过投食引导野象远离村寨。
这些措施,已经多次成功阻止野象进入居民区,避免了野象伤人事件的发生,但是,始终未能阻止野象北上的步伐。
也许,野象很清楚,它们的家园现在已经“象满为患”、食物缺乏,又怎么会愿意回去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野象栖息地丧失、破碎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野象已经走出森林,到农田觅食。
经过20多年的适应,现在野象已经不再害怕人类,而且习惯了取食农作物这种更为可口的食物。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野象都回保护区、别再出来,除非把适宜的栖息地还给它们。这个问题现在是无解的。
目前,只能寄希望于头象作出正确决定。通常,象群的迁徙是有季节性规律的。头象能凭经验判断出,之前生活过的地方,食物何时会再次变得充足。
随着雨季的到来,普洱、西双版纳的森林里食物资源会变得丰富一些,这点头象应该能记得。在北上受挫的情况下,它有可能会带领象群南返。
但是,只要“象多地少”的状况一天得不到缓解,野象频繁进村的现象就无法得到根治。
有人问,为什么不麻醉?因为麻醉风险太大,绝非上策。
2021年4月,黑龙江省东北虎“完达山1号”进村事件中,地方政府采取了麻醉措施,射了5针才把老虎放倒,有1针还射中了老虎眉骨,导致其眼睛受伤。若不是“完达山1号”身体健壮、运气好,就有可能死亡或残疾,再也回不到野外了。
“完达山1号”只是一只虎,这次有15头象。麻醉过程中很容易使大象受惊,发生大象受伤或伤人的事件,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麻醉有风险,需慎之又慎。所以我国政府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下,仍没有轻率地采取麻醉措施,就是为了实现人象两平安这个目标。
野象会伤人吗?
大象总得来说是一种温和的巨兽,很少攻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象不会伤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象伤人事件极为罕见。转折出现在90年代末,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土地,大象栖息地不断被压缩,越来越多大象走出森林、到田间生活,人象冲突加剧。
1997年以后,我国每年发生15~20起野象伤人的事件,平均每年导致3人死亡。
2018年2月,两名护林员遭18头野象围攻,导致一名死亡。当年4月,一名男子被野象活活踩死。
专家总结了过往野象攻击人的事件,主要原因是人没有保持安全距离。
大象虽然不会跑,但能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快走400~500米的距离,比一般人还是快的。人如果不事先保持安全距离,当大象受惊、突然发难,很容易躲闪不及。
专家提醒大家,野外发现大象,要注意时刻观察所有大象的位置,及时避让、撤离,不要上前围观、拍照、驱赶。
为何象患比虎患还难治?
近20年来,我国野生老虎杀人只发生过一起,大象杀人几乎每年都有报道。吃草的大象比吃肉的老虎还猛,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既有象和虎本身习性不同的原因,也有栖息地原因。
首先,老虎有固定领地,大象没有,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所以老虎中通常只有没有领地的亚成年虎会到处漫游,容易进村,例如,“完达山1号”就是一只亚成年雄虎。而大象整个种群都是到处找吃的,很容易被居民区可口的农作物、富含矿物质的食盐吸引过去。
但最根本的,还是栖息地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唯一一个老虎定居种群,生活在吉林省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那里栖息地状况良好,保护得当,老虎可以安居乐业。
而云南的亚洲象,栖息地被人类大面积侵占,大的保护区被农田和路网分割为几个狭小的子保护区,野象不得不经常穿过居民区进行迁徙,到农田中觅食农作物,很容易发生人象冲突。
亚洲象分布和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可见破碎化非常严重
未来,退耕还林扩大野象栖息地面积,在子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才是解决人象矛盾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