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男子被野猪攻击遇难,野猪成灾,伤人不断,为何仍要保护它?

四川理塘一村支部在防灭火巡山的途中,不幸遭遇野猪攻击遇难。

而这已经不是我国民众第一次遭受野猪攻击人类的事情了,早在村支部被野猪攻击前两天,石家庄井陉县核桃园村三位村民就遭遇了野猪攻击,导致两人受伤,其中伤势最严重的是一位86岁的老人,脸颊都被野猪咬伤。

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在民众的眼中,野猪虽然是杂食动物,但它对人的威胁比熊和老虎还要高,每年都会有民众因为野猪而蒙受经济损失或者威胁生命安全。

然而另一方面,野猪之所以会泛滥成灾,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却是因为我们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导致出现如此严重的后果,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野猪伤人

其实,野猪也是自然生态链的一环,虽然成年的野猪很少遭遇食肉动物的攻击,但是野猪幼崽却经常沦为老虎、熊、狼甚至老鹰的食物,所以在古代,野猪的数量一直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然而随着老虎等食肉动物的减少,以及部分野外地区已没有老虎的生存,导致食肉动物无法控制当地生态环境,以至于山林中的食草动物开始泛滥,而野猪又是最容易泛滥的动物。

一般情况下,野猪每年可以孕育两胎,每胎平均产崽6-8只,在没有天敌的存在下,野猪幼崽的成活率非常高,以至于它们的数量会成倍增加。据《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在2006年时浙江省野猪已经达到了10万头,而在2000年时,当地的野猪数量不过只有2.9万头。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上升,人类开始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导致人与动物的冲突不断加剧。

野猪属于杂食动物,它们的嗅觉极强,能够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挖掘到地下根茎以及农民播种的种子,以至于在野猪局部泛滥的地区,当地农民头天播种种子,第二天就会被野猪吃光。

另一方面,野猪又具有致命獠牙,虽然它们平时比较温顺,但当它们感到威胁时,此时它们就可能会对人发出攻击,甚至致人死亡。

陕西省安康市裴坝村曾经出现过一头野猪攻击人的恶性事件,在当天一名老人正在家门口捡煤,结果不幸遭遇野猪。尽管旁边的人一直在想办法施救他,但是野猪皮糙肉厚,对疼痛极为不敏感,并试图攻击正在施救的男子。

野猪攻击男子无果之后,又转身攻击一名正在打电话的女子,最终导致老人当场死亡,女性下体和腿部被野猪咬伤,最终还是狙击手对其击毙。

既然老虎具有伤人的能力,而且它们的种群规模并不小,暂时没有灭绝危险,那为什么我国还是要将其列为三有保护动物进行保护呢?

为什么要保护野猪?

其实保护野猪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野猪,而是保护当地的生态链。

野猪其实是生态链上的关键一环,它们对野外环境非常重要,首先是它们会经常用鼻子寻找地下根茎等食物,而它们疏松后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繁殖。

其次,在冬季时野猪能够通过厚厚的积雪寻找到积雪下的根茎,并用自己的鼻子拱开厚厚的积雪寻找食物,而这恰好可以帮助不善于翻拱积雪的食草动物们,它们可以在野猪拱开的裸露地表上寻找食物。

在下雪天,野猪能够蹚出一条雪道,大大提高了食草动物在雪地里的奔跑速度和躲避天敌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野猪是食肉动物们的食物,野猪旺盛的生命力刚好可以源源不断地给食肉动物提供食物,而食肉动物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保护野猪有利于食肉动物数量的恢复。

如果只保护食肉动物,而不保护它们的食物,它们也将会因为食物不足而灭绝。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国才要保护野猪。

而现如今,野猪繁殖速度过快,而食肉动物数量又较少,难以完全遏制野猪的泛滥,才最终导致野猪数量不断增加。

数量不断变多的野猪,为了寻找食物,只好从深山之中来到人类的聚集地,并在与人类接触的过程中,与人类发生冲突,最终酿成了人类伤亡的悲剧。

有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会对当地野猪数量进行评估,然后制定年度猎杀计划,通过人为有序地猎杀,控制野猪的数量。但该方法难以推广到全国,因为野猪皮糙肉厚,即使是用猎枪猎杀野猪,仍旧会面临生命危险。

关于野猪泛滥,还需要人们想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遏制它们的数量增长,同时又不破坏原有生态链的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