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夜雨寺,真的是李商隐住过的地方吗?

昨夜有雨,巴山夜雨。

晚唐诗人李商隐,于大中九年自巴州赴梓州,往佐东川节度使柳仲郢,途经重庆佛图关,借宿于此。辗转奔波之苦,思念忧虑之情,润雨湿夜之意,千般思绪化为《夜雨寄北》之绝句,至今犹新。

岁月没有迷雾,古人有感于义山先生忧而不伤,堂而皇之思念之意境,明代在佛图关下修建夜雨寺,以祭诗魂。

公元1760年,清朝巴知县王尔鉴圈定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巴渝十二景”,“佛图夜雨”是其中之一。

佛图关

这浪漫景致,其核心便为夜雨寺。相传夜雨寺前立有诗人摩挲过的夜雨石,后世逢月夜便有雨水渗出,使佛图关烟雨迷蒙,云气蒸腾;大旱之年,山中泉竭,这块青油夜雨石仍在夜间浸润滴水,仿若神迹。此处便成为重庆城古时祈雨之处。

此典系出《陪都要览》,书中记载道:“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浮图夜雨,以关内有夜雨寺,昔年寺门壁间有青石一块,虽亢旱经月,侵层视之犹津润若夜雨然。”

最后的夜雨寺,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中为抬梁式结构,两旁为穿斗式结构。门前有垂带式踏道6级。位置在佛图关东门--迎庆门内。

让人无语的是,2009年,这座历明清两代,躲过抗战时日机狂轰滥炸的历史古迹,因为渝中区职教中心需要有一栋实习操作楼,被彻底拆毁…

曾经的夜雨寺

文物保护牵扯到的复杂利益关系,我实在没兴趣挖掘;正如我对失去的遗憾从来入不了冠冕者的法眼一样。

但雁过留痕,凭一颗敏感的心,凭着说汉语,写汉字,朗读唐诗宋词积累的优美之文化自信。我们有寻找过去空间的文化冲动。

那些曾经沉默伫立于某个具体位置的文化表象,即便尸骨无存,也有千百年成型的魂魄在故址流连徘徊。它懵懂地微笑在我们在乎的心上,安慰我们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心中夜雨

我想看看夜雨寺。邂逅那场漂泊羁旅里诗人的极致浪漫,我亦想打量光明正大的思念之情,对每一个远方的朋友相邀巴山夜雨。

坐轻轨二号线到李子坝轻轨站,B口出,沿桂花园路向两路口方向前进。轻轨站旁上清寺派出所位置,是以前的白崇禧公馆。

继续朝前走,经过重庆第五十七中学,市井而真实的普通重庆市民的生活场景在狭窄且总有占道车辆的小街两侧展示。凌乱又丰富。

然后,在重庆第四托儿所对面停下来,这里有块狭长的台地式休闲广场,安放着各种健身器械,还有几个乒乓球桌。渝中区职教中心就紧贴着这个休闲广场。

神秘中心

休闲广场上有坐凳,正好可以坐下来。参天大树浓荫匝地,正能阻挡山城酷热骄阳。

职教中心的大门很难进入,所以,停在这与曾经的夜雨寺一墙之隔的地方,是缅怀文化忧伤的最近之处。

此时,你会和诗人当时的感受一样,身不由己,前路渺茫。

流离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言天地阔,一身无所依。

望向夜雨寺的方向,最好闭上眼睛。有雨淅淅沥沥在心里下起。那栋并不宏伟的建筑,便在雨声里一砖一瓦地垒叠,每块砖,每片瓦,都是一首李商隐清丽隽永的诗。

它们砌成的诗意殿堂,超越了短视与实用主义的围墙,以俯瞰的姿势,高高在上。一缕温柔,一丝巧妙,一点缥缈,还有十分宽容。

怎么能不闪光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谁可以忘;“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谁不知道?

李商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睁开略有润湿的双眼,心里来得通透,有喜悦如凤,翱翔在这巴山上空,欲觅梧桐。

那座眼睛再也看不见的夜雨寺,只要我想,它就能被吾心所望。不是富丽堂皇的璀璨,也没有故弄玄虚的高傲。它从容而庄严,弥漫着浓浓墨香。

似乎有雨,便拉着雨丝举步转到健康路去。“榆荚散来星斗转,桂花寻去月轮移”,这桂花园消失几十年的桂花,仿佛又传来馥郁,正好借诗人之手,移植几株到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