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说虽然没有确定关系,但我们有着特别的连接。我被养鱼了吗?

最近我有个小伙伴很烦恼,他通过社交网络认识了一个小姐姐。他们每周六见面,平时也会每天早晚安。

一开始两个人都好像不怎么认真。经常有一方中断回复,两三天没有联系。他和小姐姐还会相互调侃自己可能只是对方鱼池里的一条鱼。

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小姐姐突然说我们再不确定关系就不知道算啥了,可他自己的想法是现在这样很舒服,如果要确定关系还需要多思考一段时间。小姐姐当场消失,这一次消失了一周多,也不回消息,小伙伴还有点被抛弃的伤心。

后来小伙伴又主动联系,邀请她周末一起吃饭。小姐姐发来一段信息,大意是:我上次都说了,我们这样的关系不清不楚,让我感到困惑。之前说着我们互相养鱼,那是在开玩笑,而我希望两个人能以相对明确的关系相处。如果你想一直这样,那我要怀疑你是不是个渣男了。

他说自己很冤,自己没有玩弄小姐姐的意思,也是真诚地在相处,小姐姐怎么突然说自己是渣男?

其实,心理学家Paulette Sherman在2020年命名了这种关系阶段——他将这种不确定的浪漫关系状态称为情境关系(situationship),关系在这个阶段中没有承诺,也没有标签和定义。

在习惯性的认知中,两个人先是表白确定关系、做出承诺,再开始更亲密的接触和相处,性的发生通常也会更晚。我们对于这种情境关系是陌生的。因此,遭遇情境关系时,无论是关系中的哪一方,都会感到困惑。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情境关系”。

随着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态度越来越开放,“情境关系”也正在变得愈发普遍。根据美国一项基于2647个样本(18-59岁)的在线调查,有69%的人对于ta们和正在交往的某个人之间的关系有所困惑,不能确定那是否能够算作在约会。

另一项针对女性的调查则显示,73%的女性也说她们“经常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在约会中”(Jayson, 2014; Stanley, 2010)。

Paulette教授(2020)指出,情境关系中没有承诺,也没有标签。它意味着你们不是朋友,不是伴侣,不是炮友,是一种无法定义的亲密关系模式。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倒觉得“情境关系”是一种特别揭露本质的状态。可以说,每一段亲密关系在成为亲密关系之前,都是一种“情境关系”。

很多时候,人们通过给一段关系强行命名来获得安全感。我们命名一段关系为“友情”、“亲情”、或者“爱情”,就仿佛关系真的可以被分为这样三类,就仿佛所有被命名为同一种感情的关系真的彼此相似那样。

命名让我们获得“认知闭合”,认知闭合指的是人的天性拒绝认知中的不确定状态,不确定使人焦虑和不适。通过命名我们找到结论,即便这个结论是自己不喜欢的,也比悬置在不确定中的焦虑要好接受一些。

可如果我们去看亲密关系的实质,我们会发现,每一段关系都是独特的,都可能激发我们难以命名的、独特而复杂的情感。并且,每一段关系的发展之路也是不同的。一个不被我们喜欢的事实是:两个灵魂想要真正突破彼此的边界一定程度上相融,必然经历猜忌、愤怒、不解等种种负面的遭遇。

人们为什么陷入情境关系?来看我采访的几位朋友的发言。

受访者1:

“我以前不知道这叫情境关系,但我的确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都是男生。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就是情侣,我们一周有两三天会住在一起。但是分开的那几天,我又会觉得还有很多男生也一样吸引我。我觉得他的状态也是一样的。

而且如果我和他确定关系,我们的下一步就是同居。这样的日子未免有点无聊。我还希望接触其他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并不是想要多几个伴侣,因为我也很忙。但碎片时间中和其他人聊几句,就像甜点一样,偶尔一吃心情很好。

我们就这样心照不宣地维持着情境关系,已经一年多了,有满意的时候,也有困惑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到,情境关系与依赖度有关。心理学教授Carl Rusbult(2003)在关于亲密关系的“相互依赖理论”(Interdependency Theory)中指出,当一个人在关系中的依赖度过低时,人们倾向于不做出承诺。影响依赖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替代性选择(Miller, 2014)。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如今我们拥有的替代性选择远比过去更多,也更容易获取。因此,我们很难放弃其他的收益,不愿做出唯一的承诺。

受访者2:

“亲密关系太麻烦了。我以前谈过一段五年多的关系分手了。多少个夜晚争吵、哭泣,还有两个家庭中的矛盾。我现在一想到还要和一个人从头走这么一段,我就觉得没有耐心。

我是一个事业型的人,虽然我是女生,但事业才是我最看重的。亲密关系太浪费时间。赚钱买包包不香吗?当然约会还是美好的,所以我有空的时候会找帅气的弟弟约会。我们也持续相处两年了,他对我还是可以说很不了解,但不妨碍我从这种轻松愉快的相处中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一段正式的亲密关系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不断磨合,在交往的过程中还可能带来大幅的情绪起落,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人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而成熟关系的破裂可能还会带来一些资源的损失。所以,人们越来越渴望以一种“低结构化”的方式来探索关系。它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也更安全。

此外,还有性别观念的逐步改变。对于女性来说,当她们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依附”于伴侣时,会较快地确认一段关系。但当她们在社会上有了更多话语权和上升空间后,就不必再通过伴侣获得资源和安全感(Rusbult & Martz,1992)。她们对伴侣的要求变得更高、更多元,这也就提高了她们进入关系的门槛。

最后,不得不说,选择情境关系也与人格有关。回避型人格的人,更难承认和开始一段关系。回避型依恋可能源于小时候照顾者的冷漠。当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紧张时,他们无法得到来自照顾者的关爱,甚至会被训斥。渐渐地,这些孩子学会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Shorey, 2015a; Shorey, 2015b),长大后,他们也会因为害怕失望而难以进入关系。

情境关系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亲密关系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

1) 减轻压力,让人敢于尝试。心理研究者Travis McNulty(2019)指出:“情境关系减轻了开始一段恋爱关系的传统压力。”如果要直接确定关系,人们会担心性格是否合适、条件是否匹配等。然后,你就会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

2) 提供充足的磨合和考虑时间,能更谨慎地做出决定。情境关系赋予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我们更充分地与对方磨合,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3)有了探索更多可能性,以及自我实现的机会。人们不会有像男友/女友那样既定关系带来的束缚(Steinberg, 2019)。同时,由于一段情境关系并不要求个人承担恋爱义务,人们可以把精力更多地花在个人发展和职业追求上。

但是…… 这些好处的发生,都需要基于双方都希望维持情境关系。不幸的是,现实中双方通常想要的不同。

如果一个人有更强烈的感觉,希望将情境转变成真正的亲密关系,而另一个人只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这可能就会给其中一方带来很强的不安全感。沮丧、困惑、受伤的负面情绪也会随之而来,更严重的话还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水平。

此外,心理学研究者Steinberg(2019)还指出,情境关系会阻碍人们练习许多重要的生活技能,包括如何开展较为艰难的对话,如何处理亲密的边界、应对冲突,等等。而且,由于这种关系可以即时地帮人解决孤独感,不仅让人逐渐失去独处的能力,还会让人失去追求真正志趣相投的伴侣、建立承诺性亲密关系的动力。

情境关系究竟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摸索出我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可能,还是剥夺了我们的机会,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发展出深度关系的可能性?

没有固定的答案。情境关系的结果取决于关系中的人。

如前文所说,归根结底,情境关系是好是坏,取决于两个身处其中的人。

如果两个人能够怀着开放的心态,不去恐惧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关系暂时不满足任何一种情感的定义,如果两个人能够带着好奇,真诚地探索彼此成为独特的“我们”的可能性,那么情境是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契机。

但如果两个人在社会传统的认知中陷得过深,就很容易因为情境受伤。在情境中收起信任、增强防御,甚至彼此用消极的定义攻击对方,最终让这段关系变成一段消耗自我的关系。

在情境中,我们的主动性也常常高出我们自己的预期。你可以尝试用你的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与你一起深化探索。当然,你可能受伤。但只要活着就可能受伤,受伤说明你还有爱的能力。

愿你能去爱去生活,找到自己的独特存在,也找到你与他人的独特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