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成了顶梁柱
?去年疫情期间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一线医护人员里有不少90后。
人们这才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最大的90后已经30岁了,他们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支柱。尽管在他们年纪还小的时候对社会主流认为是娇生惯养的一代“小皇帝”。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90后这一代人的特殊性了。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可以说,这一代人是在改革开放后的繁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长过程伴随着三十年的连续经济增长。
1993年,粮票彻底取消,这也代表了国内粮食供应充分,这一代人比起他们的前辈,挨饿更少,营养更好,更有“娇生惯养”的资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计划生育比以前更严格。这就让90后中的独生子女比起他们的前辈更多,有了“娇生惯养”的资本也有了“娇生惯养”的动力。
等到90后开始入学的本世纪初,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通过两免一补等政策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这就让90后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
90后成长的三十年是经济发展迅速的三十年,但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和社会都在急剧发生变化。
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还是利用“人口红利”做“世界工厂”的范例。但到90后开始进入社会工作的2010年代初,第三产业势头已经很猛了。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仅仅两年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就占了整个经济增加值比重的半壁江山。
只是这“人口红利”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衡量人口红利的利用情况,我们可以看抚养比,也就是非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说明劳动人口需要养育的人越多,人口红利越小;反之,人口红利越大。
具体又可以分出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来衡量老年人或儿童数量占劳动人口的数量,以确定来自老年人和儿童的抚养压力。
2010年以前,总抚养比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少生了孩子,少儿抚养比下降。可是由于老龄化加重,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终于在2010年,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带动总抚养比开始上升,人口红利终于见顶,在那之后就是一直走下坡路了。
这也差不多在第一批90后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
而等到第一批90后工作了几年,年龄接近30岁,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的时候,之前熟悉的世界,深入的全球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是贸易战,后来是现在还没结束的全球疫情爆发,全球化出现了逆转的趋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来了,而顶上去的将会是90后这一代。
这一代人,有怎样的特点?他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生得计划
?90后是受计划生育影响较大的一代人。
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90后的总人数大概是1.88亿,比起80后的2.19亿,少了三千万人左右。
当然,后来计划生育继续推行,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00后的人口更少了,第六次人口普查00后总人数1.47亿,比90后还少四千万人。
即便如此,90年代推动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有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生第二个孩子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考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城镇化率仍然较低,独生子女并不是90后的主流。
2005年的统计显示,直到当时还没有兄弟姐妹的90后占所有90后群体比例,虽然比独生子女占80后的比例(19.35%)要高,但也没超过三成。
这和政策的倾向性有关,90后独生子女占非农业户口90后子女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农业户口的“90后”独生子女比例也就五分之一。90后独生子女占汉族90后子女三成左右,远高于少数民族的90后独生子女占比(16.94%)。
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能生的胎数有限,重男轻女的人更有可能抓住机会在有限的胎数内生出男孩。一般的策略是,在严格一孩政策下要生男孩;在一孩半政策(第一孩是女孩的情况下可以允许生第二孩)或二孩政策下,也要生男孩;如果在政策范围允许的胎数里都没有生男孩,则宁愿超生也要生男孩。
这种策略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的反映,就是在第一胎之后的孩子,更有可能受到性别选择,从而出生人口性别比畸高。有了黑B超验性别的途径,就更会如此。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证实了这一推断——无论城市、镇还是乡村,第二孩到第五孩及以上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都远高于第一孩。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这就造成了90后性别比例失衡。
比例失衡在实际描述时,人口学家一般以女性为基数视作100,男性数目与之对应。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男孩子的数量会比女孩子略多一点,大概是105:100。
但根据2018年的数据,中国90后性别比为110.06,远高于正常数值。这个数值也远高于80后101.74的性别比。
从趋势上看,年份越往后,性别越失衡,2018年出生于1990年的人口性别比为104.12,尚属正常;出生于1999年的人口性别比则高达117.10,已经很不正常了。到了00后,情况就更严重,其性别比高达118.78。
从趋势上看,0岁性别比在2007年左右达到大约125的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整体还是在115左右的高位。
☉数据来源:2002-2018年《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女性权益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在出生性别这一因素上,现在甚至可能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要进步。更何况像用孕妇血液样本检测胎儿性别这样的操作,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
活得压抑
出生性别比例失衡,放到而是多年之后就意味着男性婚姻挤压。
还是2018年的调查数据,90后未婚青年性别比达到了139.66,这就意味着当时的90后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多出将近四成。而十年前80后的未婚性别比是131.80,比90后略低。
另外,乡村地区90后未婚性别比为154.62,比城镇地区还高出了22.34。这就意味着农村的男性婚姻挤压比城市还严重。如果把婚姻当成家庭经济上的结合(事实上太多婚姻并没有足够的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挤压转化为经济问题就是天价彩礼,这在我们之前《婚姻的买卖》里就提到了。
考虑到00后更加夸张的出生性别比,等到00后适婚年龄,农村00后男性婚姻挤压肯定还要更严重。近些年有农村已经出现二胎不想生儿子的倾向了,如果读者朋友们感兴趣,可以点击文末“在看”,人数多的话我们会找时间介绍。
男性婚姻挤压的压力是从较发达地区向较落后地区、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毕竟人往高处走,农村女性要去城市找工作。
事实上,90后是城镇化速度很快的一代人,2010年90后城镇化率才刚过一半,等到2018年则已经增长到了62.95%,9年时间涨了12%。这是因为到2018年的时候,年纪较大的那部分90后已经进入城市读书或工作了,拉高了90后的城镇化率,这在数据上也有体现:出生年份越靠前,“90后”的城镇化率越高,出生于1990年的人口城镇化率在2018年为63.53%,高于同期出生于1999年的人口城镇化率(59.11%)。
伴随着城镇化率提高的,还有受教育程度。90后赶上了好时候,到最后一批90后也步入大学的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的水平。2015年16~25岁的90后本科文化程度比例为16.81%,而80后处于16~25岁阶段,也就是2005年时,这一比例只有3.48%。
90后受教育程度提高,也意味着其教育年限延长。还是2015年的数据, 90后就业人口占全体90后比例为45.79%,要比十年前同年龄阶段的80后低不少,这意味着更多90后那时候还在上学,还没有进入就业市场,他们教育时间延长的可能性要比80后大得多。
教育年限延长,也就意味着初婚年龄推迟,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增多,也会降低女性的生育意愿。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我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算了笔账,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之前写过的那篇文章:《我要是女的,我也不想生孩子》。毕竟,除了供养还在上完本科要花的几十万块钱以外,我还得冒丢掉工作、丧失健康等风险。
2018年19~28岁的90后生育率为86.11‰,是略低于10年前同期的80后的。80后生育高峰集中在24岁左右,90后的生育高峰则要晚于80后。
考虑到90后人口本来就比80后少,90后能够生育的孩子数量应该也会比80后少,这也难怪近些年出生人口数量逐渐下滑,哪怕开放二胎政策也难以挽救。
未来迷茫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90后的成长过程,正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期重合,他们成长的物质条件比起他们的前辈都要好很多。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巨大转变。等到90后长大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更多选择了第三产业。
2015年的调查显示,90后就业人口分布于第三产业的高达42.59%,排名首位,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最低,只有24.13%。
这也是市场经济下较为合理的选择,毕竟以国内的耕地总数和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真不需要太多人。而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工业生产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少。更何况工厂环境往往较差,噪音大、污染多、有危险、够枯燥,正如《谁要做制造业?》里提到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厂工作了。真要让机械手们替代人类完成那些脏累危险的工作,也是好事一件。
事实上通过机器代人来逐步改造制造业,让制造业没有那么快的流失到更低成本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比较好的一条出路了。
毕竟中国制造业吃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现在人口红利越吃越少,光90后就比80后少了三千万人,00后又比90后少了四千万人。未来制造业只能向工程师红利方向转型,这是符合90后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一规律的,也是人尽其才。
另外在搞内外双循环的大环境下,中国更需要一批高端的品牌。就比如最近争议较大的快时尚品牌,其实质量并没有那么好,只是牌子实在太出名,如果国内能够崛起类似的口碑好质量好的牌子,替代掉这些名气虽大却不耐穿的外国牌子,把品牌附加值这一块赚到手里,也是不小的提高。
最近的十四五规划里,提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未来15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实际增长保持在5.4%左右。
还有15年时间,这15年正好是90后成长为国家主力的15年。想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成长为中等发达国家,正需要90后的艰苦奋斗,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
目前来看,官方对实现这一目标还是很有信心的,这对90后来说是件好事。
当然,到时候九零后又要面对的是发达国家的问题,这是中国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需要所有人一起来应对。
比如老龄化问题,离我们其实已经很近了。
中国目前老龄化率也就13%左右,也就相当于日本1992年的水平。27年后的2019年,日本老龄化率则已经高达28%。照此推算,中国将会在2048年左右达到如今日本的老龄化水平。
届时最早的一批90后也将要迈入老年,小一点的则在照顾老迈的父母。考虑到90后人口数量较少,后面几代人的数量更少,90后的养老压力怕是很大。
不过到那时,中国也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了。但愿那时候的国家,能够善待为国家除了一辈子力的90后。
这么看来,90后的成长过程、教育资源等都比前辈们有了更多的进步,素质也更高,但肩负的责任重大,压力怕也是挺大的。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意味着什么?_新闻中心_中国网 https://news.china.com.cn/2020-11/05/content_76879443.htm
蔡昉: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逆转_经济_央视网 https://jingji.cntv.cn/2012/11/02/ARTI1351822366226122.shtml
改革开放40年,这40个“第一”彻底改变了中国! https://szb.gansudaily.com.cn/gsnmb/201812/11/c98954.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https://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lcrkpczl/
周宇香.中国“90后”人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43-51.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