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大结局:人人都骂田雨岚,人人都是田雨岚

孩子没有任何理由,背负父母的愿望和理想。

年度“鸡娃”大剧《小舍得》终于大结局了。

米桃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颜子悠不必再被逼着学奥数,夏欢欢也可以重新站上自己喜欢的舞台……大人与孩子,达成了和解。

很圆满,也很温情,算是为过去一个月收割的眼泪,画下了一个美好的句号。

现在回头看,在这出大戏里,被骂得最狠的,当属蒋欣饰演的田雨岚。

这个一度全身心扑在“鸡娃”大业身上的妈妈,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考得好,马上容光焕发,年轻十岁;但只要成绩不理想,又能马上化身后妈。

为了让孩子上奥数班,她使尽了一切手段,撸起袖子去斗争也好,放下尊严去哀求也好,搬出救兵骂大街也好……她什么都可以去做。

哪怕孩子屡次被老师当众羞辱,她也只是淡淡说一句“都是为了孩子好”,完全无视孩子的自尊与人格,反而进一步剥夺了他的兴趣和娱乐,好腾出时间来多报两个班。

最终,孩子承受不住压力,精神上出了问题,给自己幻想出了一个能够陪他聊天、玩耍、踢足球的朋友……

你说她该骂吗?当然该。但你要说她可怜,也确实可怜。

一位母亲殚精竭虑、倾其所有,只为了让孩子不落于人后,这是身为母亲的伟大,我们无法否认。

田雨岚对孩子的爱,总是没错的。错的,是她表达爱的行为和方法。

有句话叫“环境影响人心,人心决定行为”,她那几近疯狂的做派,离不开她自身的遭遇与处境。

剧中的田雨岚,人前总是一副强势且执拗的样子,骨子里却始终藏着一份自卑。

小时候,生父常年酗酒、家暴,没有感受过几分温暖。

后来父亲去世,她和母亲睡过车站、捡过菜叶,生活极度艰难。

跟着母亲到了南家之后,她终于不必再担心温饱问题,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也终于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也从此背上了“小三女儿”的身份,终日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

种种经历,让她变得极度敏感且要强。所以她不允许儿子颜子悠不如别人,不允许他有空闲的时间,不允许他有学习之外的爱好……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想给颜子悠一个更好的未来。

为人父母,大概也都是如此。

没有父母,愿意让孩子重复自己遭遇的失败和挫折。

也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可也正因如此,几乎没有父母,逃得出“内卷”的风暴。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呢,突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后能坐着看戏的,只有第一排的观众。”

这大概是对“内卷”最生动形象的解释,大多数人付出了更高的成本,得到的却是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体验,但没有人敢坐下来。

因为所有人都在站,你不站,就看不到;所有人都在卷,你不卷,就追不上。

“内卷”这个词,这两年来听得实在太多了。各行各业、各个圈子都在卷。

一位做HR的朋友说:“我们招聘要求写的是学历大专以上,但来面试的其实很多都是重本甚至硕士以上的。”

都说学历是敲门砖,看起来这块砖,也早已卷起来了。

以北京为例,2020年清北在京招生800多人,排名前10的北京高中,占据了664个录取名额。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们要费尽苦心,让孩子挤进名校的原因了。

要上个好大学,得先上个好高中;要上好高中,得先上个好初中;要上好初中,还得先选个好小学……

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父母不敢让孩子落后,生怕慢一步,就慢了一辈子。

于是,学奥数、学外语、学编程、进名校……这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刻不容缓。

你未必真想去,可你不得不去。毕竟,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

当其他父母为了孩子一卷再卷的时候,你不做点什么,反而会觉得自己好像耽误了孩子。

就像剧中的南俪,原本对田雨岚的教育理念嗤之以鼻,认为“孩子就要有孩子样,快快乐乐比什么都重要”。

女儿夏欢欢虽然学习一般,但多才多艺、开朗大方,拿过多次歌唱比赛和主持人比赛的奖,一家人的生活氛围也极其温暖、甜蜜,让无数人为之羡慕。

可随着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以及夏欢欢的成绩出现波动,再加上自身因学历遭遇职场挫折,她自此改旗易帜,逐渐“田雨岚化”。

哪怕老师一再强调基础更为重要,建议家长保持耐心,南俪也依然不管不顾,把分数当成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晴雨表。

于是,夏欢欢的脸上逐渐失去笑容,变得沉默、压抑,甚至离家出走……

这过程中南俪当然也心疼过,但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足以打消所有的迟疑和顾虑。

在教育路上一卷再卷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严苛,孩子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也越来越不快乐。

我相信所有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鸡娃”只是大多数父母观念中,通向成功最稳妥、最便捷的的道路。

毕竟,人人都想成为“人上人”,人人都在追求成功,所以哪怕孩子没有喘息的余地,父母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就像网上很火的一句话: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给你一个卑微的中年。

这句话,本质上就已经把“学习”和“不快乐”划上了等号。

父母如此,孩子自然也会如此。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是启蒙、小学是习惯、初中是努力、高中是智商、大学是职业发展规划……

好的教育,永远是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而优秀的孩子,而非考试机器。

而功利性的填鸭式教育,只会让孩子在麻木中,丧失人格。

今年三月,有则新闻令人扼腕。美国名校埃默里大学发布讣告——该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留学生张一得自杀去世。

张一得,是个很优秀的广州男孩,高中就拿过20万一年的奖学金;17岁就考上了被誉为“美国南部哈弗”的埃默里大学;托福满分120分,他考了118分;国际辩论大赛,他入围前八名……这是一名当之无愧的神童。

(张一得)

他是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却又陨落得如此迅速。这中间他经历了什么?

从小,他的成长历程就一直被父亲“老得”发到网上,得到了很多关注,是广州育儿论坛的明星。

老得是一个典型的鸡娃式家长,辞去高薪的企业高管,卖房全职带娃,给孩子拍过20多万张照片,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

而这满满的爱背后,藏着父亲满满的期待:

从孩子出生到3岁,老得只用英语和孩子说话。

三岁后,只有孩子把需求纸面表达出来,老得才会沟通。

八岁时,老得要求孩子给4、50个成年人做饭,众筹自己的学费……

他对儿子的付出,他对孩子的照顾,那么周全、细致,令很多人望尘莫及。张一得也确确实实地出人头地,如明星般冉冉升起。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呢?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提出过一个新型精神疾病的概念:空心病。

即“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却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曾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30%北大学生厌学。

这些孩子,都是曾经在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他们都很优秀,但他们的优秀,只是为了达成父母的期望,而非自己的意愿。

他们已经习惯了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安排之中,当父母的期望达成,拥有了自主的权利,他们反而陷入了迷茫之中。

因为他们,只知道父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五岁孩子的幼升小简历,足足有15页!

上中班认字1200个,能背100首古诗,英语书年阅读量是500本,足球、围棋、钢琴、书画样样精通,还当过主持人,去过日本和东南亚……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样一个五岁孩子的简历,足以吊打很多成年人。

还有父母给孩子立下了成长计划:

3岁要独立看英文绘本,7岁钢琴要过8级,8岁绘画要拿全国奖,10岁要拿奥数一等奖……

分数有上限,而“鸡娃”没有天花板。现在的孩子,真的任重而道远。

当然,我们无法指责任何人。父母“鸡娃”,终究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加明朗的未来。

可幸福,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很好的成绩、很优秀的人生轨迹,未必就能让人活得快乐。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不是提线木偶,没有任何理由,背负父母的愿望和理想。

人生这条路,不会只有一个方向,父母规划的“成功”,也不会是孩子人生唯一的目标。

如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所说:“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更不是父母的复刻版。

孩子首先是他们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

孩子的路,终究要自己走;有些东西,总要自己去经历。

父母可以给孩子温暖、爱和理解,但永远不能代替他的每一次成长。

一万句“为你好”,也不如一句“你可以”,鼓励与信任,永远胜过支配与比较。

这个世界不会只有一种颜色,人生也不会只有一种选择。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有标准答案。

平凡并不可耻,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也同样值得骄傲。

在爱孩子之前,我更希望你懂孩子。

参考资料

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广州日报《从小优秀到大的儿子突然离世,网红“一得爸爸”回应争议》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