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血殇”:福寿螺已呈泛滥态势,为什么会弄成一地鸡毛?

2020年7月1日,作家半夏心茧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大理洱海遭到福寿螺入侵的微博,引发了全网关注,福寿螺是全球最严重的百种入侵物种之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世外桃源的洱海究竟有多严重,未来又怎么治理,已经成为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福寿螺,为什么会从美味佳肴走向入侵泛滥?

很多科普文中的福寿螺都是因为肉质不佳而不受待见,因此在无人食用而在野外泛滥成灾,但这样写有个偏颇,因为福寿螺烹制条件的差异,比如福寿螺的螺肉必须急火猛炒才能保持鲜嫩的口感,所以问题就来了!

2000年前后,北京有三种美食开始流行,分别是香辣蟹、小龙虾、福寿螺,当然前两者现在还有,但福寿螺已经消失于视线很久了,不是因为它不好吃,而是在2006年底,北京出现一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事件,数十人中招,甚至有人大脑受到永久损伤。

当年的6月到8月间,总共87位市民在北京著名川菜馆“蜀国演义”食用了未熟透的福寿螺而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凉拌螺肉,因为福寿螺中有大量的寄生虫,一般煮透了就没问题了,但当时把昂贵的海螺肉换成了低价的福寿螺肉,而为了保持脆嫩的口感,螺肉刚焯水不久就起锅了,寄生虫并没有彻底杀死。

这些携带了大量寄生虫福寿螺肉被吃下后,其中的“广州圆线虫”通过消化道进入神经系统,在脑脊液中游走,引发剧烈头疼、高烧以及面瘫等复杂症状,尽管未造成死亡事件,但患者遭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从2006年确认福寿螺导致的“广州圆线虫”病后就被禁止销售,但此后的十几年间误食或者偷偷销售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食用等,广州圆线虫病经常都能听到。

福寿螺:并非本土物种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模式产地在阿根廷巴达贡的内格罗河,1979年,原籍在高雄美浓的阿根廷籍黄女士,从南美带回了一盒福寿螺卵孵化后推广养殖,当年还曾叫价到800台币一只母螺,但好景不长,这种繁殖速度极快,并喜欢啃食植物的嫩茎与幼叶,影响农作物收成严重影响的福寿螺,非常不受待见,在台湾造成经济损失51亿新台币。

1981年,因为福寿螺繁殖很快,个体也很大,产量高,被当成饲料物种引进大陆,但很多养殖场弃养后开始在野外泛滥!

福寿螺泛滥成灾

福寿螺外形和田螺非常相似,成熟的螺壳高约7厘米,长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它具有肺和鳃双重呼吸功能,对环境适应性极强,还是广盐性物种,淡水和半淡盐水都能生存,而且还可以在低温和高温季休眠,一旦条件恢复即可继续繁衍生存。

福寿螺产卵非常有特色,一般会在距离水面几十公分的位置产下鲜红色的卵,避免天敌鱼类的觅食,每只雌螺可产卵块20-30个,每个卵块大约含有10~100粒卵,所以孵化后的数量非常恐怖。

从1980年代起的东南沿海仅有部分生存,到2000年初几乎整个南方水系都已经有福寿螺的入侵,笔者夫人家坐标浙江慈溪,附近就有一条河,很久以前还不知道这种能生出鲜红色卵的到底是啥物种,结果一查不得了,居然是大名鼎鼎的福寿螺。

洱海福寿螺蔓延,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治理?

2020年7月6日,经过几天发酵的洱海福寿螺事件已经被新华网作为头条刊发,报道称洱海流域内的水田、湿地、湖滨带均已经发现了福寿螺!

洱源西湖

洱海最早出现福寿螺是在2008年,当时仅仅在洱源西湖和茈碧湖一带,由于洱海环境非常适合福寿螺繁殖,到2010年时已经成为洱海最大的恶性入侵物种,洱海管理局称,入侵洱海的福寿螺有三个途径,分别是从洱海上游传播、市场购买或是放生。

2018年时大理大学的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和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邓晓玲等对洱海流域湖滨带福寿螺的联合调查证明福寿螺已经蔓延全洱海,而且密度已经超过了最初开始泛滥的西湖和茈碧湖。

2020年7月4日,大理市政府宣布消灭福寿螺“人民战争”自7月4日起全面启动,2020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次清除工作;清除范围包括洱海湖岸沿线,流域内水田、湿地、生态调蓄带、河道等;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摘除福寿螺卵块,不得使用化学药剂。

并且宣布对所摘除的福寿螺卵按每千克40元的单价予以奖励,不过相信这种方式能在一定范围内遏制福寿螺的蔓延速度,但无法解决福寿螺的泛滥。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入侵物种很少有被控制的,全球成功的物种入侵阻击应该是澳大利亚的野兔,使用的是粘液瘤病毒,尽管没有被彻底解决,但毫无疑问这种生物控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一个物种入侵是靠吃解决的,即使放开吃福寿螺同样也不能解决,因为只要有经济价值,大家选择的是养殖而非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