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寿命到了怎么办?

北斗卫星的使用寿命的确是有限的,早些时候发射卫星寿命更短,设计寿命只有8年,后期发射的卫星才有10到12年寿命。也就是说,所有在天上运行的卫星都是有寿命的,早期发射的卫星已经快要到寿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补充备份卫星,用来替换那些即将到寿的在轨卫星,这样便能够避免正常服务中断。

了解北斗系统建设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国自主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比较漫长的三个步骤,从北斗一号系统在2000年年底建成,到北斗二号系统在2012年建成,再到北斗三号系统在2020年建成,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自主研发和建设历程,而如今最早建成的北斗一号系统也已经退役。

简单来说,北斗系统的建设,不仅包括了卫星的设计、研制、发射和保障安全在轨运行,同时还需要在寿命中止以前发射出备份卫星,这样的好处除了不影响功能和服务之外,同时还可以通过星间链路这样的新型导航信号体制,将卫星的自主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都提升起来。

预计在2035年的时候,我国将完成更智能、广泛和融合的综合时空体系建设,届时将具备更强的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目前已经退役的北斗一号系统是由3颗卫星构成,其中2颗的发射时间是2000年,但后来在2003年的时候发射了另一颗来进行功能增强。

不过,它们本质上都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且只能给我国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服务,比如定位和授时,参考我国早期卫星的设计寿命,再加上已有后来的北斗二号系统具备其能力,所以,北斗一号系统也就没有进行补位等操作。

接下来要说的是北斗二号系统,其实,这个系统的建设在2004年就已经启动了,只不过它完成组网的时间是2012年年底,先后共计发射了14颗卫星。但这些卫星并非同一类型,除了之前的静止轨道卫星以外,还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在2019年的时候,北斗二号系统的第四颗备份卫星成功发射,同时,这颗卫星也是北斗导航的第45颗卫星。当然,北斗二号和北斗一号系统的不同之处,并不仅仅是卫星类型和数量不同,就连定位体制也存在差异,北斗二号系统除了拥有北斗一号系统的有源定位体知以外,还新增了无源定位体制,就连服务的范围也从我国扩大到了整个亚太地区。

很多人知道北斗系统,其实都是因为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完成,也就是2020年6月23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外地的朋友都去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附近观看,一起迎接那令人骄傲自豪的一刻,而结果也正如大家预想的那样圆满完成。

其实,在北斗三号系统还没有完成正式组网之前,科学家们还专门发射了几颗试验卫星,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在轨运行过程的试验,从而提升卫星的寿命和性能。如今的北斗三号系统值得所有用户信赖,它完全可以提供稳定、连续且可靠的服务,不管是气象测报和农林渔业,还是救灾减灾和交通运输这些领域,北斗系统都会被广泛应用到。

比如,现在的时间马上就要入夏了,每年夏季我国南方都面临洪灾威胁,而北斗系统的作用,在这方面最直接的用处就是可以进行水文监测,多山地域的水文测报信息可以及时得到传递,这对于指定防洪调度方案来说有重要的帮助,这对于提升灾害的应急救援响应速度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正如大家现在了解的那样,我国建设北斗系统,原本就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自主、开放、兼容和渐进,我们愿意和世界上的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协调合作,旨在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包括大家之前经常使用的GP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