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赦是对特定犯人实行刑罚同免的刑法措施。在影视剧中,封建帝皇经常任性地大赦天下。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对的是作为封建社会的象征,皇帝与大赦与有密切相关,通常皇帝驾崩、新皇即位、更改年号、册封皇后、册立太子等重大事件,都可以成为大赦的理由,错的是国家发生的大事,例如开疆拓土、受灾遇瘟、天降祥瑞等,也会大赦罪犯,而且,大赦要经过一定程序,在特定时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罪犯进行赦免。
大赦仪式
执行大赦,还要举行金鸡仪式。古人迷信天象,认为天鸡星动,方能大赦,体现皇帝真龙天子的权威。大赦当天,卫尉寺武库在宫门右侧树立七丈木杆,顶端树立四尺木制雄鸡,身披彩衣,口衔绛幡赦书,用绳系着,下有托盘,周边陈设大鼓。
京畿附近的囚犯身穿囚衣,披枷带锁,跪伏宫门,由大理寺验明正身。皇帝亲临现场,面南而坐。鼓手擂鼓千响。鼓声响罢,大理寺卿扯动绛绳,金鸡昂首,托盘下降。大理寺卿叩接赦书,大声宣读,读完解除囚犯枷锁。囚犯三呼万岁,皇帝接受朝贺后,起驾回宫,大赦仪式完成。
历史上最早的大赦
在《尚书·舜典》中的“眚灾肆赦”,是历史上最早的大赦。《易·解卦》中也有“赦过宥罪”的记载,记录了当时赦免犯有过失罪行的犯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大赦由赦免过失罪行,扩大到“三赦”。据《周礼·秋官·司刺》解释,“三赦”是指“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惷愚”。分别是8岁以下的儿童、8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赦免对象的扩大,与现代法律从宽处理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当时的大赦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临事制刑,不预为法”,表明法律是临时制订,并未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存在着随意性,同时,赦免范围限定在各诸侯国内部,离大赦天下还有一定差距。
各朝代的大赦情况
秦朝奉行法家,制订了严酷的刑罚,用以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国家统治,百姓受到赋税、徭役、兵役的压榨,社会矛盾突出。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年),胡亥首次实施了大赦天下,效果并不明显,天下大乱已成定局。
刘邦斩蛇建汉,意识到秦亡于暴政,必须用宽厚仁慈的政策取代秦朝的法律制度,他宣布:“兵不得休八年,万众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此次赦免了死刑以下的罪行。刘邦先后9次大赦,大赦成为一项约定俗成的法律制度。
景帝在位16年,大赦5次,武帝在位54年,大赦18次,昭帝在位13年,大赦7次,元帝在位16年,大赦7次,哀帝在位7年,大赦4次。东汉末期,大赦更是达到一年一赦的频率。汉朝享国405年,实行了186次大赦,汉朝囚徒的刑期平均2.24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大赦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晋武帝司马炎在位25年,大赦了14次,晋惠帝司马衷在17年中,实行各种规模的赦免28次,甚至存在一年七赦的现象。在时局纷乱的369年中,共有428次大赦,平均0.86年大赦一次。
杨坚结束混乱局面,建立了隋朝。他进一步完善了大赦制度。《隋书·刑法志》明确指出:“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具体来说,涉及威胁皇帝人身安全,以及破坏国家形象的有谋反、谋大逆、谋判、大不敬等罪行,危及社会稳定的有不道和不义等罪行,危害家庭或家族和睦的有恶逆、不孝、不睦、内乱等罪行。十恶罪行损害了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为核心的价值观,罪大恶极,此外,杀人、劫狱等罪行,对社会危害极大,同样不在大赦之列。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此大赦天下,不过他特别强调“官吏枉法贪财者不在赦例”。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贪官不仅中饱私囊,损公利己,还败坏吏治,影响恶劣,败坏了社会风气,罪行等同于十恶以及杀人、放火等重罪,因此,不在大赦之列。唐朝延续了289年,大赦184次,周期为1.57年,不过,“贪官不赦”成为惯例,影响深远,得到了后世的贯彻执行。
宋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司法制度同样宽松。大宋国祚319年,大赦203次,也就是说当时的有期徒刑平均只有1.57年。即便如此,“官吏受贿者不赦”,“与十恶杀人者同罪”,可见宋朝也把贪官作为等同于十恶重犯,无法享受大赦福利。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少数民族受到汉文化影响,同样实行大赦制度。元朝享国97年,大赦了45次,频率比宋朝略低,达到2.16年。值得一提的是关汉卿在元曲《窦娥冤》中出现了:“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的戏文,十恶不赦首次出现,在民间迅速普及,广为人知。
明朝的《大明律》首次提出了“常赦所不原”,意思是说情节特别严重的罪行,不在赦免范围。具体罪行包括:“凡犯十恶、杀人、盗系官财物及强盗、窃盗、放火、发冢、受枉法不枉法赃、诈伪、犯奸、略人略卖、和诱人口……一应真犯,虽会赦并不原宥。”在先前不赦罪行的基础上,增加了抢劫、偷盗、掘墓、诈欺、拐卖人口等恶性犯罪。明朝实施了52次大赦,频率为5.31年,体现了当时严赦慎赦的特点。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清朝享国276年,共有19次大赦,约需14.53年才大赦一次,这是历史上大赦周期最长的王朝。清朝的赦免制度由随意任性向科学合理转变。清初,详细规定了赦免的时机和程序。1908年,受西方法律影响,清廷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的“君上大权”第九条,赋予皇帝赏爵和赦免的权力,并明确“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专。”这是第一部关于赦免权归属权的宪法性文件,但其本质与封建赦免制度没有本质区别。
大赦是把双刃剑,用好了体现人文关怀,对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用砸了沦为服务皇权的制度bug,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有意思的是社会繁荣安定,大赦频率不高,反之,频率加快,这是统治者意志、政治、社会和人文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与现代的大赦差异巨大。
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大明律》《隋书?刑法志》《周礼?秋官?司刺》《尚书?舜典》《易?解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