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捕捞野生达氏鳇
2018年的一天,黑龙江抚远的3名渔民像往常一样,进入到黑龙江打鱼,然而在起网时发现,渔网变沉了不少,他们就以为这一网狩猎到了非常多的鱼。但是等到收网之后才发现,这次居然捞上来了一尾3米多长的达氏鳇。
打捞上来之后,三位渔民便向相关部门报告,当地水产局和抚远鲟鳇鱼保护协会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往现场,以22万的价格将这尾刚上岸不久的达氏鳇收购,同时转入到活鱼车间进行救治。
专家介绍说,此次捕捞的达氏鳇的体长为3.59米,重达1028斤,年龄已经上百岁,这尾达氏鳇是抚远近40年来首次捕捞体重超过千斤的达氏鳇,但达氏鳇在捕捞的过程中受伤,幸运的是,鲟鳇鱼专家朱翥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它只是表面有伤,并没有伤及到内脏,进行救治之后就会恢复健康。
达氏鳇是从白垩纪时期就生存下来的生物,有着水中活化石之称。在古代,达氏鳇是皇室贡品,因为肉质细嫩,口感香甜而受到人们欢迎。
在过去,人们虽然捕捞达氏鳇,但因为捕捞技术落后,鳇鱼的自然繁殖速度能够跟得上人类的捕杀速度,所以它们没有灭绝的风险。
但是在近现代,达氏鳇的鱼子酱成为了高端食材,在国外优质的达氏鳇鱼子酱的价格甚至是以粒来收费。然而,即使达氏鳇的鱼子酱价格高昂,但仍旧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而这给达氏鳇的濒危埋下了伏笔。
达氏鳇的寿命很长,但成长周期却非常慢,其中雄鱼要到12岁以上才会繁殖,而雌鱼则要到16-17岁才会产卵。长达16-17年的生长周期,使得它们还未繁殖后代时就容易被人们捕捞。
而到了产卵年龄时,又因为鱼子酱的经济价值较高,而被渔民捕捞,导致产卵量锐减,以至于达氏鳇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陷入到了灭绝的危机之中,现如今它们已经被列为濒危动物,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028斤的野生达氏鳇被解救,不仅意味着它免受杀害,还意味着它可以在人工环境下繁衍后代。
达氏鳇被救助后
1028斤的达氏鳇被救助后,工作人员将它作为鱼种研究和人工繁殖。
达氏鳇属于体外受精,体外受精的好处就是母亲不用承担怀孕之苦,也不用承担养育后代的工作,这大大减轻了它们的负担,所以它们每次产卵量非常高,可以达到25万–400万粒,平均为100万粒。
但是体外受精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受精数量较低,达氏鳇在产卵期间,雌雄会赶到同一个地方产卵和排精,利用水流的力量让精子遇到卵子,而这种方式会使得大量的卵子难以受精。
其次是后代的成活率低。由于后代是在危险重重的野外孕育,而不是在母亲安全的体内,所以它们被其他生物吞噬的概率非常高,以至于能存活到成年的个体少之又少。
但是在人工环境下,人类可以为它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尽可能地提高卵子的受精率。其次在人工环境下,鱼卵们不会遇到天敌,成活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黑龙江抚远工作人员表示,对达氏鳇进行人工繁殖之后,鱼苗体长达到20多厘米后将它们放生到黑龙江,预计能有100多万尾鱼苗放生。但由于达氏鳇对水质要求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严,尽管预计能放生100万尾鱼苗,但能成活到成年的数量较少,仍旧需要我们大力保护它们。
对于该1028斤的达氏鳇最终的归宿,工作人员介绍,但它孵化繁育之后,会将它转移到抚远鱼博馆生活,原因是因为它的体型较大,对食物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外界环境很难满足它的要求。同时因为它的个头太大了,放生到野外有可能会再次被渔民误捕,不如将它放在人工环境下养育,同时还能向普通民众进行科普工作。
(达氏鳇标本)
总结
为了保护达氏鳇,科学家们不仅仅会保护野生个体,还在努力地为它们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比如:在达氏鳇所生活的区域设置禁渔期,在当地水域附近组织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尽量为它们提供一个合适的栖息地,能够让它们能在野外水域自然恢复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