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叛乱造成的奉军损失有多大?

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形成了两大派别,是为“老派”和“新派”,前者与张作霖关系颇深,大部分都是当初打江山的结拜兄弟,后者呢,又分为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和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

杨与郭素来不和,郭这个人呢,心胸比较狭窄,而且刚愎自用,而杨也好不到哪去,仗着张作霖的信任,爱拉拢小圈圈,跋扈骄横。

郭、杨两人的水火不容,为即将到来的郭松龄倒戈,埋下了伏笔。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军主力全部覆灭,吴佩孚狼狈南逃,奉军实力达到巅峰。可在内部,却爆发了激烈的地盘之争。

一开始,张作霖想要让郭松龄去安徽省,姜登选去江苏省,这时候杨宇霆不乐意了,也要个地盘,大帅本就宠信杨,最后,杨去了江苏,姜去了安徽,郭松龄竹篮打水一场空,矛盾逐渐激化。

终于,1925年11月,在跟冯玉祥的合作下,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明确倒戈立场,7万大军向奉天进发,反奉大战拉开帷幕。

战争初期,郭军部队进展顺利,没想到后方起火,原本合作的冯玉祥动了歪脑筋,打上了同盟李景林地盘的主意,至此,联盟破裂,郭松龄孤立无援。张作霖这边,私下与日本人勾结获得支持,最终,郭松龄兵败被杀。

经此一役,奉军由盛转衰,再也不复当年,其中损失大得惊人。

首先从兵力上。1925年,奉军整编军队,总共有6个军团,合计20个师,总计兵力约为20万人。这些士兵,构成了奉系军队的“主心骨”,即便后来奉军入关,又收编了十几万其他派系的部队,可大都是“草头兵”,相比这20万军队的“本”,根本不能比拟。

20万奉军精锐中,由张学良带领的第三军团,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士兵素质高,武器配备也最为先进,还配备了两个完备的炮兵旅和数个骑兵营、攻城营。

郭松龄叛乱时,掌控了6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两个炮兵旅和一个工兵团的兵力,共计7万余人,其中5万多军队是奉军精锐,一下子就抽掉了奉系“主心骨”部队的1/4。

叛乱结束后,第三军团损失了3万余精锐兵力,负责防守的张作相等军,损失高达4万多。这样巨额的兵力折损,让奉军再也无力回天了。

除了账面上能看到的损失,郭松龄叛乱给奉系及张作霖带来的,还有更多的“隐形”危害。

我们都知道,“奉系”是一个军阀体系,就像在一个小组里面,谁能力最大就当组长一样,张作霖能站在首位,靠的也是威望和实力。

可郭松龄叛变,让他在奉系中的威信受到极大打击,汤玉麟、吴俊升等人,跟张作霖一直合不来,之前还碍于他的实力,不敢贸然出头,可郭松龄叛乱平定后,张作霖的家底赔了个精光,他们自然也不再忌讳什么,导致张作霖说话的分量一落千丈,大不如前。

这是对外,对内张学良也遭了殃,他原本一直亲近郭松龄,还把自己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他,谁想到郭搞出这么大的乱子。

事后,杨宇霆越发看不上小张,觉得他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张学良呢,觉得是杨宇霆平日里与郭不睦,生生把人家逼反了,为的,就是想架空自己的势力。

为此,小张与“士官派”的隔阂越来越深,双方谁也不肯信任谁,最终导致杨宇霆被杀,奉系内部再减一员大将。

张作霖的死亡,也与郭松龄叛乱有着脱不了的干系。

前面说了,郭军一开始势头正盛,要不是后方起火,还真有极大可能成功。

张作霖当时也吓坏了,无奈之下,只能求取日本人的帮助,作为条件,日本人搬出了“二十一条”(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企图将中国领土、政治、军事等置于其控制下的21条无理要求,袁世凯并未签订),眼看着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作为权宜之计,张作霖先答应了。

之后郭松龄反叛失败,出于爱国情绪,张作霖并未兑现日本人的这一承诺,出于仇恨,也就导致了日本人暗杀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于事故中丧生。

总的来说,郭松龄的反叛,不仅让奉系内部元气大伤,还严重影响了奉军内部的势力格局,经此一乱,奉系一脉彻底衰落,再也无法与其他军阀争夺中原势力,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东北地区,直至最终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