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微漫烟叶
字数:3138,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罗马与汉朝,作为当时同时存在于世界的两大政治经济中心,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印记,同时,武力强盛的他们,在后世也总被进行各种不同方面的对比,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本文就从两国之间披甲率进行对比,探究同样极为强大的两国在甲胄披挂方面的区别及其原因。
第一从共和国到帝制初期罗马的披甲率
首先我们先将共和国前中期的军团分为罗马军团与同盟军团,按照共和国中后期同一时期作者波利比阿记载,罗马军团步兵总计有4200人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轻装步兵组成的前战部队,他们不披甲,但是配备头盔,盾牌和标枪,后三部分配备头盔,盾牌,护心镜和护胫,其中超过一万德拉克马身家的士兵配备锁子甲。这里我们对照一下人数,前战部队的人数在1200人,骑兵300人基本上都配备甲胃,所以这一时期罗马军团的披甲率超过70%。
那么为何这一时期的罗马军团为何大部分只有护心镜呢?首先,虽然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时期就开始开采铜铁矿,“(伊特鲁利亚)他们开采铜矿,后来又开采铁矿,………按古代的标准衡量,他们开展的活动达到了惊人的规模。”(格兰特《罗马史》)但是要给全部十几万罗马军团装备盔甲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来进行最有利的防护呢?众所周知罗马的盾牌非常大,四面还有青铜覆盖,这样可以将身体覆盖,之后头盔用来保护头部,护颈可以用来保护腿部。这样话全身大部分都可以被保护,同时也节省制作经费。
当然这一时期罗马军团并不能反映全部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军团,更不能反映人数与罗马军团差不多的同盟军团。按照李维记载,罗马军团配备轻装步兵是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时期。之后由于马略改革军制,废除了轻装步兵,因而所剩余的都是重装步兵,且装备统一由政府提供。不过关于此时同盟军团披甲率的比例,古典作者描述的甚少,具体披甲率我们也不知道。之后的时间罗马军队也分为两种,第一是罗马军团,第二是辅助部队。关于这一时期罗马军队的装备,我们从同一时期的作者约瑟夫的犹太战记中就可以看出。罗马的步兵和骑兵穿着同样的头盔和胸甲,罗马将领的精选卫队使用圆盾和长矛,普通步兵用罗马长盾和标枪,罗马步兵短剑佩戴在左侧,右侧是匕首,骑兵右侧佩戴长剑,手持长枪与圆盾和3根长度接近短矛的宽头飞镖挂在马匹侧面。
从中可以看出罗马人的步兵与骑兵都配备了甲胃,但是这里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认为罗马人披甲率达到100%。按照图拉真功德碑上大部分士兵都身披甲胃,笔者认为罗马军团的皮甲率还是很高的。第一,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罗马也开始不断在海外开采矿物,“在西班牙西北部,时至今日。古罗马采矿业对原有自然景观的影响依然可见,经造矿冲洗后的沉积岩变成了一些形态奇异的沉积层………”(《古希腊罗马技术史》)第二,罗马也不断缴获别的国家的甲胃,如第二次迦太基时期罗马就缴获20万甲胃,所以通过这两点罗马保证了充足的披甲率。关于这一时期的罗马甲胃分为锁子甲鳞甲和环片甲,基本覆盖上半身大部分位置。但是随着敌人不一样,一些罗马军团会增加护甲的防御面积,如罗马在远征达西亚之时,为了应对达西亚的双手镰刀,在手臂上增加了护手(下图根据库西利战胜纪念碑)。而有些军团增加为加强两舰的防护能力,再原有的甲胃上面在加一个护肩,这样敌人的劈砍就会无效。总之罗马军队的甲胄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根据敌人的惯用的手段来增加自己防护能力。
汉朝军队披甲率
关于汉朝军队的披甲率,网络上经常用尹王汉简里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溥》。但是武库盔甲有20万之多,其中的皮甲142701件,铁甲66324件。铁甲数量占30%。这与《居延汉简》所记铁甲与皮甲数目明显不一样,根据1930年发现的居延汉简所记铁甲数量与皮甲大体相当,但是所以器数前者远多于后者。而根据1972~1974出土的居延汉简记有的铁甲数量远多于皮甲,铁甲器数也远超与皮甲。
这一点也与考古证据一样,两汉时期的铁质甲胄目前发现较多,从关中地区的帝陵附葬墓到地方诸侯王大墓(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北洞山汉墓、淄博齐王墓等),从首善之区的汉长安城到寨外边镇(呼市二十家子汉城)、地方割据政权墓葬(广州象山南越王墓),乃至一些少数民族遗迹如匈奴(伊沃尔加城)、鲜卑(吉林老河深墓地)等多有钢铁质地的甲胄出土,而且出土的数量较多,从南方到北方覆盖了两汉时期帝国的主要版图和其所影响的地区。与钢铁质地的甲胄相比,这一时期皮质的甲胄只有少量的发现,但是数量较少,目前出土的地区也仅限于南方。这基本上与文献记载相符合………(《先秦两汉甲胃研究》)
那么武库性质究竟如何呢?笔者认为首先武库所在地是后方,不是士兵直接使用。依以来推论汉军披甲率并不正确,还有一种办法是用汉简记载盔甲配备率来推论汉军披甲率,如《居延汉简》记载,汉军一个五人编制的燧中配备五套盔甲,但是不可否认数量太少,依次来推论全部汉军有些以偏概全。
所以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以兵马俑来推论汉军披甲率,按照西汉初期杨家湾兵马俑来看,出土的1965件步兵俑披甲率是43%,骑兵俑是8%。这是汉前期的情况,按照汉中期出土的山东临淄兵马俑来看,骑兵都佩戴甲胃,步兵俑300多个只有75人未佩戴甲胃。佩戴甲胃的士兵约占80%以上。汉代之所以能有这么的铁甲,与铁矿的开发是分不开的,按照推测汉代铁矿开采量大概在500万斤左右,如此丰富的铁矿开采保证了其武器的更新换代。最后再来探讨一下汉代甲胃覆盖面积。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两种铠甲的样式,一种为札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背两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有的还加披膊,为汉代铠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甲比较少见采用鱼鳞甲片(在腰部、肩部等活动部位,仍用札甲形式)穿这种甲者,身份比较显贵,因为当时的指挥人员。”(《中国古兵器图集》)从早期兵马俑来看汉初的甲胃覆盖面积非常小,正面只能保护肚子与心脏部分,所以为此早期汉军大部分近战的士兵都是持长戟(另一部分配备盾牌)。到中后期士兵的甲胃覆盖面积开始扩大,按照楚王陵出土甲胃复原显示,已甲胃已经覆盖到身体上半身除手臂脖子和胸廓伤口之外的全部地方。这就说明不管是汉还是罗马虽然都有一些替代甲胃的方式,但是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还是开始大面积加强甲胃覆盖面积,以此来保证防御措施更加有力。
第三结论甲胃是人类在不断争斗中,发展出来的一种防身用具,这一点罗马与汉自然也知道,他们不断地完善甲胃披甲率,最后达到了一个数量非常巨大的程度。但是不可否认有时甲胃未必有用处,这一点就从虞诩的一番话就可以看出“现在敌虏都骑马,一天能走几百里,来的时候像风雨一样迅猛,离开的时候像箭离弦一样飞逝,用步行追赶敌虏,自然赶不上,所以长期没有功绩。为您考虑,不如撤去各郡的部队,要每人拿出几千钱,二十个人合起来买一匹马,如此,放弃甲胃,驰骋轻装部队,用上万骑兵部队,追逐几千敌虏,尾追拦截,敌虏自然无计可施。”(《后汉书·西姜列传》)之后任尚听从了虞诩的建议果然大破敌军,所以不管是披甲还是不披甲,都要以实际战斗情况为主才行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微漫烟叶,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