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皇帝李雄如何巩固政权?

公元306年,自称成都王的李雄开始称帝,并改国号为成。在此期间,李雄平定蜀中,并占领南中,成政权势力大盛。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李雄都做了哪些事情?

首先,为获得蜀中大姓土著的支持,李雄拉拢当地道教首领、土豪范长生入政。

据《资治通鉴》卷八十六载:“范长生诣成都,成都王雄门迎,执版,拜为丞相,尊之曰范贤。”

范长生是涪陵丹心人,出身土著豪族,西晋时成为成都一带天师道首领。光熙元年六月,李雄继帝位,国号大成,改元晏平。范长生从西山乘坐素车来到成都,李雄在门前迎接,执版让坐,拜为丞相,尊称为范贤。

建兴三年(306年),范长生劝李雄称帝,李雄于是即皇帝位,赦免境内罪犯,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成(成汉。追尊父亲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母亲罗氏为太后。加授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为西山侯,允许他的部下不参与军事征伐,租税全部归入他的家里。

而范长生则为丞相,被封为“四时八节天地太师”,西山侯。在范长生“休养生息,薄赋兴教”,正风兴学,刑罚公正,前来依附者众多,大成政权一度昌盛。

其次,实行“宽和政役”农业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税赋。

据《晋书 李雄载记》载,在当时,“其赋男丁岁毂三斛,女丁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 锦数两 。事少役希, 百姓富贵 ,闾门不闭, 无相侵调。”税赋减轻后,一个成年男子每年交三斛谷,成年女子减半,每户调绸不过几丈,丝绵数两。公事少而劳役不常有,百姓富庶殷实,闾门不关,没有抢劫偷盗的。

再次,广“兴学校,置史官”。

当时海内大乱,而蜀地单单平安无事,因此归附的人一批接一批。李雄于是兴办学校,设置史官。据《华阳国志》载:“(李雄)兴学校,置吏官。”

作为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位于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陕西、湖北、甘肃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史料价值很高,是一部重要的史籍。假如李雄的成汉政权不注重文化积累、古籍的收集,不广为兴办学校,设置吏官。那么,生活在成汉政权时期的常璩也就无从获取重要的史料与史实,更无法顺利完成《华阳国志》这部长篇巨著。

最后,为政宽简,善于安抚地方人士,不计个人恩怨。

据《晋书·李雄载记》记载:“雄性宽厚,减刑约法,甚有名称。”氐人苻成、隗文投降李雄后又背叛,亲手伤了李雄的母亲,他们又归降时,李雄都宽恕了他们的罪过,优厚地加以对待而接纳了他们。由此夷夏各族人心安定,威震西方。

他还善于采纳部下的忠谏。《晋书》云:“然雄意在招致远方,国用不足,故诸将每进金银珍宝,多有以得官者。丞相扬褒谏曰`陛下为天下主,当网罗四海,何有以官买金耶?'雄逊辞谢之。”

此外,李雄十分注重个人修养,虚心采纳臣下的正确进谏。据《晋书》载:“雄尝酒醉,而推中书令,权太官令,褒进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安有天子而为酗酒也。’雄既含之。”

李雄没事时出门散心,杨褒从后面手持矛纵马奔驰超过李雄。李雄感到奇怪,就问他,得到的回答是:“统治天下这样的重任,就好像臣骑着劣马而拿着矛一样,太着急了就恐怕会伤害自己,太不上心就担心会丧失他,因此马跑起来了却不去控制它。”李雄突然明白过来,立即返回。

以上这些“措施”,有力地巩固了成汉政权。

314年汉中的杨虎和梁州的张咸也先后投奔了李雄,成国疆土达到最大。334年李雄头顶生疮而死,享年61岁,谥号武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

当然,李雄治国也有失误的地方。比如没有威仪,官员没有俸禄等级,排列位次没有区别,君子小人服饰一样;行军时没有统一的指挥,打仗时没有部曲队伍,战斗时获胜了不互相谦让,失败了不互相救援,攻打城池营垒常以掳获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