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的松树幼苗。
对人类而言,噪音无时不在变化。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噪音对植物的影响可能更为持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噪音污染对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有持久性影响,即使噪音移除,这种影响依旧存在。这是首项探索噪音对植物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杂志上。
12年前,一项在新墨西哥州天然气井附近开展的研究发现,嘈杂地区的松树幼苗比安静地区少75%。这很可能是由于,噪音赶走了周边的西丛鸦(Woodhouse's scrub jay)。西丛鸦有储食行为,它们会将成百上千的松籽储存起来以备冬季食用,而该行为有利于松树种子的传播。
最近,研究小组又回到这片区域,之前的嘈杂区域如今变得非常安静。但他们发现,该区域的籽苗和幼树依旧数量稀少。
论文作者、生物学教授Clint Francis说:“人类的噪音污染正在影响这些林地的群落结构,我们发现即使噪音消除,生态功能也不一定能立刻就恢复。”
虽然松树少也可能是由于繁殖机会少,但更可能的原因是离开的西丛鸦没有回归,因此也没有播种。
“一些动物是具有情景记忆能力的。”论文第一作者Jennifer Phillips说,“西丛鸦这样对噪音很敏感的动物会学着避开某些特定的区域。当这些区域不再嘈杂,动物们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重新认识它们,但是我们不知道这需要多长的时间。”
研究人员还发现,杜松籽苗和开花植物群落的差异也取决于当前噪音水平以及近期噪音水平是否变化。相比于安静区域,噪音大的区域杜松籽苗更少,植物多样性也更低。
Francis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噪音的影响下,植物群落会在很多方面发生变化。基于之前对西丛鸦的研究,我们对松树这样的基础树种为什么以及如何受到噪音的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但对于灌木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变化等问题,我们还是无法解释。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噪音对鹿、麋鹿以及各种昆虫的影响,而这些动物或是传粉者,或是以植物为食。从本质上来看,我们的研究表明,噪音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多物种的综合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这项研究表明,植物群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人类噪音的影响中恢复。在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食草动物、播种动物以及传粉动物对噪音的响应情况,以及昆虫和动物行为变化是如何共同作用并影响植物的。
科界原创
编译:攀汗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皇家学会学报B》
期刊编号:0962-8452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1-04-cascading-effects-noise-persist-periods.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