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己之力挽救北宋的寇准,最后为何没能配享太庙?

中国关于配享的起源很早,它是传统礼教制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周礼.夏官.司勋》记载:“凡有功者,铭书於王之大常,祭於大烝,司勋詔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配享的相关文献记载,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

寇凖的父亲寇湘是后晋开运年间的进士,早年当过魏王的记室参军。后来因为屡建奇功,最后被封为国公。出身于这样家庭背景下的寇凖,少年时期就表现得非常出色,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出不少优秀的诗文,熟读《诗经》、《尚书》、《周礼》、《春秋》等传统文学作品。

寇凖在十九岁的时候就成功考中,准备去觐见皇帝获取进士的机会。就当他前去觐见当时的皇帝宋太宗的时候,有人教他将自己的年龄多报几岁,这样的话更容易被选中进士。毕竟宋太宗对于一些年轻的考生不怎么看重,认为他们没太多的社会经验,很难当好一个官员,需要多磨练几年。寇凖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选择增报年龄,认为自己将要踏上仕途,不能欺骗陛下。等到考核过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成功考取进士,之后直接被授官大理评事,开始了自己的官员生涯。

在位期间,由于为人刚直,因多次大胆进谏获得太宗赏识。从大理评事慢慢做到了拜枢密副使,之后又升到了参知政事。等到真宗即位后,寇凖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担任过重要职务,还被任命为三司使。但是真正让寇凖被大家知晓,是辽军南下犯宋的时候。

由于辽军当时大败宋军于高阳关,导致北宋的不少地方都沦陷了,就连高阳关的副都部署王继忠都被迫降辽保命,一时间流言四起。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不少官员都想要让真宗南迁,以此来躲避这场危机。只有寇凖等人主张反对南迁,并且成功说服真宗亲征。不但成功稳定了军心,还打退了辽军的多次进攻,最后成功还是宋辽两国订立了“澶渊之盟”,成功保住了北宋的疆土。

在这次战争中,宋军对于辽军的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北宋人民的顽强,使得辽军再也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宋辽两国的边境这时候才真正安稳下来。边境的稳定促进了两国贸易的繁荣,为老百姓休闲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惜的是,寇凖在这场战役中过于突出,自然遭到其他官员的嫉恨,他们联合起来排挤他。由于寇凖过于刚直,不懂得如何功成身退,还参与了宫廷权力斗争,最后落得数次被贬的下场,自然没有配享太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