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31日新年除夕,苏德战场上的交战双方没有“闲情逸致”庆祝新年,苏军不停地追击,德军不停地撤退,即使德国元首亲自接管陆军司令部,下令“不准后撤”,但依然挡不住苏军潮涌般的攻势,撤退成了他们生存唯一的希望。
就在德国元首组织兵力就地防御的同时,克里姆林宫的苏联统帅因苏军取得的战绩而信心倍增,尽管在短短一个月的大反攻中苏军损失37万人,几乎是德军的4倍,但他并没有收手的意思。也就是说,新年之际,双方的厮杀将继续进行。
朱可夫对其不切实际的做法并不认同。
从战争爆发以来半年多的时间,苏联不仅丢失了大片国土,而且损失了几百万部队,甚至莫斯科也差点被德军攻占。眼下,苏军大反攻成功地解决了首都的围困,将德军击退约200公里,并在继续扩大战果,苏联统帅由悲转喜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恢复自信的苏联统帅决意大干一场,命令总反攻。对此,朱可夫等人并不热衷,在他们看来,德军除了丢弃大量的火炮等重装备外,其整体实力并未消耗太多,苏军攻势越来越弱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么,苏联统帅为何执意反攻呢?
首先,德军的撤退说明他们并未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而以就地防御建立所谓的“前进基地”,来赢得喘息时间,获得休整机会,一旦将战争拖延至春季,定会再次转入进攻。苏军反攻的目的就是不给德军这样的机会,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其次,“气可鼓而不可泄”。现在苏军士气高涨,反攻势头正旺,应该趁势在各个方向上对德军展开决定性一击。原来,自信满满的苏联统帅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将德军赶出苏联,并以此证明自己在战略上的研判准确,来提高个人声望。
更重要的是,“救火队员”朱可夫临危受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其在军事指挥上显露出的“跋扈”劲头,不仅有“功高盖主”的味道,而且让苏联统帅感到一丝的不安。于是,当朱可夫等人反对时,其戒心和虚荣心开始作怪并坚持己见。
换句话说,尽管苏军损失巨大,但苏联统帅并未有停歇的意思,各方面军按照命令向德军建立的新防线发起了总反攻。战役进展得比较顺利,尤其是针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更加明显,苏军一口气推进了80公里,并对其形成合围之势。
德国元首也有自己的“防御大师”——莫德尔。
1942年1月中旬,苏军的总反攻再次突破德军新防线,并断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现在的战况,对于德军来说已是糟糕至极、乱作一团。自认为很安全的司令部往往会突然冒出苏军的突击队,而运输车队也常常碰到苏军坦克,损失惨重。
撤退中的德军不知道哪里是前线和后方,将领们更是相互指责、推诿。亲自担任德军陆军总司令的德国元首,不得不在3周内撤换了博克、古德里安等11名高级将领,但形势并未改观,直到重用莫德尔后,德军才一改颓势,稳定了下来。
一是,面对处于合围之中的德军第9集团军,莫德尔到任后的第二天,就立刻组织联系到的部队,向进攻的苏军发起反冲锋。特别是优先恢复了热勒夫一线的防线,并与围困中的德军“里应外合”,很快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拯救出大量的部队。
二是,整合全集团军剩余不多的坦克部队,组成强悍的战斗群,哪里战事紧张就出现在那里,以“冲杀对冲杀”,而同样缺乏坦克的苏军在碰到德军坦克群时,要么被就地歼灭,要么仓皇撤退,第9集团军很快守住了防线,站稳了脚跟。
更关键的一点,莫德尔为保护补给线,组织精干部队对其后方的苏军游击队进行重点打击和清剿,再加上新增援的几个德国师就位,防线在得到加固的同时,也直接策应了其他方向的防御,甚至发起反攻,苏军损失巨大,被迫转入了防御。
显然,这都离不开莫德尔临危受命、冷静而有效的指挥。他曾以第3装甲师师长的身份,在基辅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并总能在危急时刻挽救部队,其强硬作风赢得了德国元首的信任。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师长升任集团军司令只用了半年。
此次防御作战,莫德尔一战成名被誉为“防御大师”,而其当面的朱可夫也因战线拉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只得向苏联统帅抱怨:“西方面军的进攻只有伤亡,而没有战果”。同时,进攻越来越乏力的苏军对于莫德尔来说,意味着机会来了。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