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隔三差五被舆论讨论。近期,“高价彩礼”、“江西彩礼”、“彩礼贷”冲上热搜,给社会焦虑再添一把火,也给一些正步入适婚年龄的青年增添了一些忧虑。
有人说,中国早已禁止买卖婚姻,彩礼是一种涉及金钱交易的婚姻陋习,包含对女性的婚姻歧视。也有人说,彩礼是一种礼节,是中国婚姻文化传承的礼仪。还有人说,天价彩礼是一种通胀现象。那么,为什么男人娶妻要给彩礼呢?
经济学家认为,婚姻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行为考虑的因素包括收益、成本与风险。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定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有繁衍的风险,也有经济的风险,还有生存的风险。人类对抗风险的一个共同路径是集体行动,形成具有效率的组织,比如原始族群、宗族氏族、城邦联盟、宗教团体、现代国家、企业组织等等。这些组织能够对抗经济与生存的风险,但是无法解决繁衍问题。繁衍,需要两性共同合作、共同行动,于是就有了婚姻制度,在婚姻制度上形成家庭组织。
人类历史上存在不同的婚姻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对抗风险。农耕社会普遍采用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且有一整套婚姻制度来控制风险。多妾是男权社会保持多生育的不平等制度,降低适婚年龄、提早生育是为了更快繁衍后代。进入现代社会,婚姻变成了一个自由市场,恋爱、结婚与离婚都是个人的自由权。自由婚姻比传统婚姻的配置风险更大,但效率也更高,整体来说是更有效率的。
彩礼,也叫聘礼、财礼、礼金,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一般是男方家赠送给女方家的聘金、聘礼。彩礼是结婚行为的直接成本,但它也是一笔投资。
男女双方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就像合伙开个新公司,需要一笔投入。这笔资金用于婚礼宴请、购买婚房、购买日用家具、置办嫁妆、女方出嫁婚宴、提前支付女方父母的养老金,等等。
在农耕时代,婚礼宴请、购置家具日用是消费,也是投资。在古代封闭的环境中,人生活在差序格局中,家庭信用是生存之本。古代农村不是货币经济,物资又匮乏,交换难度大,拆借与信用担保是主要的交换方式,比如借工。信用关系到这个人在当地的生存处境。
如何增强信用?一般有三种方式:成年束发、成家立业和金榜题名。首先得成年,男子冠礼,女子笄礼,个人信用开始产生。成人礼过后就有婚姻资格,结婚成家意味着个人信用过渡到家庭信用上。金榜题名则是官方给定的信用。
结婚成家为什么可以提高信用?一、结婚成家意味着男女双方、宗亲好友对个人能力与信用的初步认可;二、新的家庭有资产兜底,资产规模越大,家庭信用越高;三、家庭组织有效率,男女双方分工合作,可以增加抗风险能力;四、家庭是一项约束性组织,每个角色都有责任与任务,使人更有担当,更加努力;五、家庭有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仅包括资本,还包括孩子,沉没成本越高,可靠性越强。
所以,购置的家庭资产越多,比如房产、家具、日用品等,家庭的信用就越高。婚礼宴请是新家庭增加信用值的重要途径。一般,宴请规模越大,赏脸的人越多,代表着这个家庭在当地越有地位。以前农村的婚丧嫁娶都尽量大办,越大越有面子,给人感觉越可信。这好比公司开张、乔迁时,在豪华酒店宴请亲朋、客户与供应商,给外界释放更强的信用信号。婚礼宴请会促使家庭信用的代际继承,一般是父母及宗亲的家庭信用传递到新人组成的新家庭。
所以,在婚宴、房产、家具等一次性投入成本越高,沉没成本越大,约束性越强;父母及宗亲的信用担保越大,新人的家庭信用就越强,有助于提高新家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用。
还有一笔重要的信用投资是彩礼。彩礼一般用于置办嫁妆、女方出嫁婚宴和提前支付女方父母的养老金。
彩礼规模大说明男方家经济实力强大,在当地和女方家都能够建立一定的信用。与彩礼相辅相成的是嫁妆。女方家收到彩礼后,会拿出一定的财物给予回赠。古代的嫁妆有着严格的品类规定与寓意。现在的嫁妆可能是衣服、家具、日用品、饰品、黄金、车辆、房产等。
嫁妆都有两种作用:一是礼仪,嫁妆越多,仪式越丰富,寓意越好;二是资产信用,嫁妆越多越值钱,代表着新人家庭的信用资产越多,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
问题是,回赠多少嫁妆才合适?这困扰了很多新人,尤其是新娘。一般根据当地习俗双方协商确定。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家庭的嫁妆比彩礼多,但在古代,嫁妆一般不会超过彩礼,女方家不会全部回赠,会留一些彩礼。为什么?
古代的女方家留一部分彩礼,主要用于女方出嫁婚宴和提前支付女方父母的养老金。女方家也需要维持家庭信用。在古代女儿出嫁,意味着劳动力流失,家庭资产在减值。为了尽量维持家庭在本地的信用,女方家一般会留一些彩礼。用其中的一部分办一个出嫁婚宴,以彰显自家实力尚存,也显示女儿嫁给了有实力的家庭。当然,古代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彩礼和嫁妆微薄,女方家只能简单操办或不会操办婚礼,“偷偷”地出嫁。
女方家还会留一部分彩礼作为养老金。按照古代的习俗,女儿出嫁后不能继承家庭的遗产,也不再承担抚养父母的义务,负责侍奉夫家的父母。女方父母选择在女儿出嫁时一次性收取女儿的养老金,这笔养老金由男方家以彩礼的方式支付。如果女方父母有儿子,这笔养老金会转化为儿子娶媳妇的彩礼。这相当于用女儿换取了一笔养老金,然后用这笔养老金娶一个儿媳来养老。这样听起来有些别扭与令人难受。
如果男方给出了大量彩礼,但女方父母“截留”了大部分作为养老金,回赠的嫁妆很少,男方家会感到“吃亏”。所以,在这种婚姻制度中,男方家承担了所有的货币风险。当彩礼价格上涨时,男性结婚的压力就会增加。而女性又成为了“被交易”的受害者。
在这种婚姻制度中,婚姻的直接费用,不是男女双方共同出资,至少不是共同出货币资金。在农耕时代,婚姻的合伙模式是,男方家出钱,女方家出人。它好比两个人合伙开公司,一人出钱,按资本入股;一人出力,按技术入股。为什么是男方出钱?古代农耕社会的男性是财富创造的主力,女性在生育方面的贡献与牺牲要更大一些。男性通过支付彩礼来参与竞争,女性通过美貌、身材与生育能力来参与竞争。在当时,男方出钱,女方出人,是普遍的合作模式。
但是,这种合伙模式如果不加以约束可能会出问题。出资的股东投钱买设备、租赁办公室,支付了大量的沉没成本。但是,出力的股东没有这方面的约束。出资股东担心出力的股东不干活、不努力干活,导致投入的钱打水漂。当然,出力的股东也会担心出资的股东半途而废。
这时,他们会一起协商、达成共识,建立一些约束性的制度和激励性的政策。比如,合作期内,出力的股东不能退出,出资的股东不能抽资。但是,总体来说,对出力股东的约束要更多一些。因为出资的股东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本身就是一种信用与约束。
这就是资方对劳动的雇佣逻辑。古代的婚姻关系更像这种雇佣关系。在古代社会,男方家来承担结婚的所有经济费用,一次性支付彩礼,相当于单方面承担了所有的沉没成本和货币风险。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率,男性比女性更有动力建立约束性的婚姻制度。与合伙开公司类似,出资方对出力方的约束会更多一些,男性对女性的约束要大得多。
由于男性掌握了社会规则的制定权,他们对女性的约束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比如,女方不能经常回娘家,不能把大量的钱财拿回娘家,在夫家要孝顺老人、生儿育女。男人有休妻的权力,女方通奸“浸猪笼”。女人在夫家干的活越多,生得男丁越多,男方家这笔投资收益就越高。如此,婚姻制度将原本的雇佣关系沦为不平等的残酷的附庸关系。
所以,彩礼,是新人结婚的一项成本,也是新人家庭的一笔投资。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