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重庆陋巷深处的苍蝇馆子,你见过吗?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离开重庆,在深圳讨生活。住在南山白芒的城中村里。

每天犯愁的不是写不出代码,而是吃的东西总不对胃口。即便亲和力相当不错的猪脚饭,连吃几天后,看见那种金黄色的油腻,瞬间就会失去食欲。

“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践行,需要克服的困难,显然相当具体。每值夜深人静,躺在远方的木床上,唯以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作为对抗乡愁的武器。

那时候想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几家开在陋巷深处的苍蝇馆子。

1、蔡大嫂

位于九龙坡黄桷坪铁路三村的蔡大嫂川菜馆,是在铁轨与涂鸦仓库间怀旧之后的我们最自然的补给站。

爆炒乡愁

它甚至不是一家名正言顺的餐馆,仅仅是借助一个墙角搭起的一座烟熏火燎的简易窝棚。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饕餮客竞相拜访的地方。一到饭点,整个马路牙子上全是人,有一种“抢饭吃”的阵仗。

“蔡大嫂”在这里开了29年!麻辣鲜香的炒菜早已成了此处当仁不让的地标。

2、春森路糯米团

早上不想吃小面,就去啃几个糯米团好了。

在两路口学田湾正街春森路社区入口处,这家早餐摊点每天早上4点多就蒸汽缭绕。

糯米团

还非得赶早才有耙和的糯米团可以吃得上,这家售卖的糯米团实行的是饥饿营销,一天只做一笼,卖完就明天请早。

3、人和街眼镜油茶

渝中区人和街829公交站旁有家眼镜油茶,没有店面,属于典型的“占道经营”。每天上午10点就会收摊。

眼镜油茶

馓子脆,米糊黏,其中还有花生碎;猪油浓,辣椒烈,翠绿葱花好提味。

一瓢羹喂进嘴里,你就成古龙了:他不会想到,这酥脆而绵软,绵软而沉着,充满麻辣气质的一碗糊糊,就是深埋功与名的眼镜油茶。

4、温馨苑面庄

在江北区松石支路上,开在了十几年的温馨苑面庄,是重庆小面界的佼佼者。

这家面摊子之所以能让身处远方的人回味,就两个字:地道。

排排坐

这家面摊的老板十年如一日,只卖三种面:小面、豌杂和杂酱。什么肥肠、牛肉、酸菜肉丝统统不来。

一直纯粹带来的就是口味越来越地道。难怪每天一到开饭时间,无论贩夫走卒还是都市白领,都不约而同到这里集合,排排坐在街沿上,吃得旁若无人。

5、张烧白豆花馆

华一坡的老小区里,躲着的这家豆花馆,是我隔三差五就会去打次牙祭的地方。

烧白配豆花

没说的,烧白配豆花,是美食极简主义的最佳代表。用筷子掂起颤颤巍巍的雪白豆花,在调合里滚一滚,那咸辣的口味…

然后,肥而不腻的大块饱浸咸菜香味的烧白朝嘴里一扔,大口的白米干饭一刨,还有什么能比这种就餐更能让人满足得摇头晃脑?

6、金凌餐馆

九龙坡龙吟支路与龙吟路交叉处附近,有一家开在防空洞的苍蝇馆子,叫金凌餐馆。店又小又窄,周围全是老房子与拆迁房。

这家的厨师与服务员全是孃孃。做的家常菜有家的味道。

家常便饭

火爆腰花、干煸鳝段、豆瓣鱼…每一样菜肴都像童年的回忆。都像母亲每个周末精心的准备。

常到金凌餐馆吃饭,我们就忘记自己已经长大了。

7、干海椒抄手

在外地呆的时间如果太长,干海椒抄手最让人魂牵梦萦。

江北南桥寺瑜康社区内的这家抄手店,光想起他家的抄手,都有汗流浃背的感觉。

干海椒抄手

我呆在重庆时很少上那么远去吃它,那种把灵魂都能染红的辣,少不更事时才可以痛快地消灭它。

激烈到爆炸的口味,却常常回味在午夜梦回。强烈的乡愁,还非得这碗干海椒面能占半碗的抄手才能抚慰。

因此,像它的时候更多,吃它的时候很少。

8、一一牛杂火锅

呆在他乡想重庆,自然要想起火锅。什么家福、安胖、刘一手,都能在脑海里过一遍,还有一一牛杂火锅。

这家店开在建设厂老家属区,劳动二村位置。往那里一坐,顿时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劳动人民的感觉。

烫出记忆

毛肚牛肝黄喉都是新鲜的,没注水的嫩牛肉涮起来硬是巴适。

我喜欢几个兄弟伙围坐一锅,在熟悉的往昔环境下,慢慢地述说我们没忘记的往事…

要说吃,也就是出门在外才有强烈的对家乡美食的向往。

它们并不精致,难登大雅之堂,属于北京人口中的“脏摊”,我们常打趣的苍蝇馆子。

但,它们开在我们周围,就开在居所的楼下,开在平日走过的大街小巷。它们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天天都经过它们,你熟视无睹,偶尔拐进去叫两个菜来一碗饭你习以为常;当你离开重庆一段时间后,你会不由自主想起它们,毫不做作地定义它们售卖的是“乡愁”。

对我而言,在出门频繁的那些年里,我每次返渝,无论多晚,必做的一件事便是先找个面摊,吃一碗有盐有味的小面,把乡愁嚼烂吞咽,化为巴适运行百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