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遍地是“西瓜”,为何无人敢吃?

中国人有多爱吃西瓜呢?根据2017年的一项数据,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二的西瓜是中国生产和消费的,反正在我看来没有西瓜的夏天绝对是不完美的。

西瓜的典型特征就是多汁,一个成熟的西瓜大约含有92%的水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我们常规的印象中它是需要经常灌溉的农作物。

但其实西瓜起源于非洲,它们中的有些品种极度耐干旱,甚至可以在沙漠中生存。

西瓜的起源

全世界范围内,包括野生品种在内大约有1000多种西瓜,其中大部分都是生活在非洲或者干旱地区,而最常见的、被种植最广泛的西瓜大约有50种。

这些葫芦科-西瓜属下的物种,果实或大或小,但是它们的外观是出奇的相似,包括叶子和果实。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尼罗河谷的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西瓜了,因为在埃及的第十二王朝遗址和法老图坦卡蒙的坟墓中均发现了两种种植西瓜的种子。

而野生西瓜食用最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利比亚西南部的一处史前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野生西瓜的种子。

虽然我们中国人很爱西瓜,但其实西瓜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是特别长,大约7世纪的时候传入印度,而在10世纪的时候才传入中国的。

西瓜肯定是因其含水量高而被栽培的,但是最早种植西瓜绝对不单单是为了吃,它还是一种储水方法,因为西瓜的果实可以在旱季贮藏食用。

其实,如果没有野生的西瓜,非洲的狩猎采集都会成为问题。

西瓜含水量充足,而且种子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但它的生存却不怎么挑地方,所以对非洲猎人而言是不错的补给品。

在非洲早期猎人追踪猎物时,往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像现在出海捕鱼一样,有时候需要几星期甚至个把月,所以他们需要采集这些随手可得的食物。

现在还有很多非洲猎人认为,只靠一些野生品种的西瓜至少可以存活6个星期。

当人们开始种植西瓜时,它们就会慢慢被驯化,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现在吃的又大又甜的西瓜都是驯化的结果,当然,现在还会用一些人工育种和基因编辑的技术得到无籽的、耐虫害的西瓜等等。

虽然,西瓜起源于非洲,是狩猎时的食物,但是非洲猎人绝对不会随便吃来历不明的野生西瓜。

有毒的西瓜:葫芦素

我们仅仅只是看西瓜果实的样子,就很容易联想到水分和解渴,如果在沙漠中发现个大西瓜,确实会很有食欲。

图注:纳米布沙漠中的西瓜Citrullus ecirrhosus,可以吃

其实,动物们也是这么想的,在干旱的土地里如果看到西瓜,它们也会很兴奋,但是西瓜好不容收集的水分可不想随便被吃掉。

所以,植物也需要应对措施,对于葫芦科植物而言就是产生葫芦素,这种物质具有细胞毒性,它的作用就是防止食草动物吃掉它们。

图注:葫芦素

每年都有许多马、羊、牛和猪等牲畜因为食用了过量葫芦素而死亡的,对人类而言它也具有明显的毒性。

不过现在的研究发现,葫芦素可能在一些动物觅食的植物和一些人类喜欢的可食用植物中起到抑制味觉的作用。

对人而言就是它会显得很苦,不知道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是什么,总之它们不会喜欢吃。

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为了防止被吃变得有毒,而动物为了避免吃到有毒的东西而产生抑制味觉。

你可能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家畜被毒死呢?

原因很简单,饥不择食而已。

据信,只要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所有的家畜都不会选择吃那些有毒的西瓜,被毒死的都是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沙漠中的很多“西瓜”都是含有葫芦素的,虽然很少听说它对人致命,但是上吐下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沙漠西瓜的一种药用价值——泻药和催吐。

图注:药西瓜Cucumis myriocarpus,有毒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西瓜属的物种长得都差不多,如果你是一个经验不足的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吃,即使它不致命,在沙漠里上吐下泄地失水也是致命的。

不过,据说有一种辨别方法,那就是吃到一个苦的西瓜立马就吐掉,而且要多吐出几次口水才行。

就葫芦素而言,其实并不是只在这些西瓜中,我们平时喜欢吃的很多食物也都有,比如黄瓜和西葫芦就是典型。

但是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些最符合我们要求的品种,它们是基本无毒的了。

图注:阿德拉尔沙漠中的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可吃

最后

这些西瓜在沙漠中都能生长得这么好,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它稍微有用一点的话,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大面积种植,因为这东西生命力太顽强了,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

很多干旱地区(主要是非洲和澳大利亚)都会种植这些不同种类的西瓜,有时候甚至是种植那些有毒的西瓜。

它们也确实有其经济价值,吃就不必多说了,这些西瓜的种子基本都可以榨油,而那些不能吃的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甚至可以做成杀虫剂。

现在许多西瓜的野生品种正在慢慢变成经济作物,为当地创收,而它们也将慢慢被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