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那么讨厌被微信长语音刷屏?

小友(微信号:yosumn)说:今天打开微信,一连串的语音,点开其中一个50多秒的,听了一半,有人打电话来,结果通话结束后,又要把听了一半的语音从头再听一次……内心是崩溃的。

你点开微信对话框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吗?

看到这样的画面时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平静淡定,还是心烦气躁?

或许你也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啊~xxx又给我发来一大堆语音,好烦!”“没事能不能不发语音,逐条听很累诶!”

2014年,纽昂斯通讯公司曾经对1000名年龄从18岁到65岁不等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了一项调查,有27%的受访者表示听语音消息是一种负担。

更有甚者,有19%的用户会在收到语音消息时感到被干扰或者恼怒。

所以,如果你也是看到别人发来大堆长语音就恨不得摔手机,而纯文字聊天,哪怕打电话都不是问题,那么其实不用担心自己是“怪胎”,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其实早在微信等社交软件还没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出现了对语音消息的“恐惧”现象,只是那时候承载语音消息的工具,叫做“留言信箱”。

留言信箱”功能的使用在国内不是很普遍,但是在国外或者港澳地区,是蛮常用的(从小看香港电视剧的我们估计也已经对那句“机主暂时无法接听您的电话,请在嘟一声之后,留下你的口信吧”感到再熟悉不过了)。

留言信箱功能存在于发达国家已经有接近50年的时间,每年语音信息收发量超过700亿条,甚至还发展出专门的屏蔽语音消息软件。

尽管对于信息发送者来说,无论是旧时代的“语音留言”还是新时代的“语音消息”,都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信息接收者来说,它却是一个恼人的存在。

1.说的人爽了,听的人惨了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方便接听语音的时刻,比如工作时间、会议时间、聚餐时刻、应酬时刻等等,频繁地呈现“接听电话”的状态,或多或少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相比之下,只是眼睛瞄一眼文字消息,就显得没有那么“碍眼”。所以尽管这个功能对于发送者来说很省事儿,但对于接收者来说却不见得。在这种情况下,“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就显得如此的重要,哪怕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话不标准的人来说。

2.听语音真的真的很费时间

纽昂斯通讯公司的调查中提到,有85%的用户认为文字信息会比语音信息更方便。

因为在正常传达同等信息量的前提下,听取语音消息所需要耗费的时间远远多于直接阅读呈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信息。

平常我们阅读文字信息,1秒钟看10个字小菜一碟,但是如果听语音呢?

一般人正常语速下,1秒钟也只能说2~3个字。碰上“中国好舌头”那种1秒9个字的,估计你也得重听N遍才能听得清他在说什么;

如果碰上语速慢、语无伦次,充斥各种无意义语气助词(比如“嗯哦啊”“这个……”“那个……”)的人,那真真是对个人耐性的严重考验。社交软件本就是作为一个方便现代生活信息快速处理的工具而出现,语音消息的信息低效性显然与使用场景格格不入,不符合人们的期待(你还不如给我打电话或者写邮件呢)。

3.发语音你让我怎么搜索保存啊!

即时通讯软件兴起之后,人们就迈入了多线程信息加工的时代。你可能一边在和老板讨论要怎么应付某个客户,另一边在和闺蜜商量晚上去什么地方聚会。如果语音信息里面包含着时间地点、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时,也许我们还来不及找到一张纸或者打开手机备忘录把它记录下来,注意力就马上跳转到另外一项事务的处理中了。

下一次我们需要相关信息时,如果是文字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搜索来快速查找定位关键信息,而语音的话,也许还要重新再听一遍,工作生活变得如此低效。

4.讲真,我怕听到的是坏消息

前面提到的纽昂斯通讯公司调查表明,有23%的用户表示当他们收到一条语音消息时,会担心是不好的事情,比如老板的批评,小孩闯祸,甚至是,亲人病重……

在微信交流中我们也许很少会碰到这么沉重的事情,但是在点开它之前,我们永远无法预料到那显示在对话界面上永远冷冰冰的白条和时长数字,背后到底隐藏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开玩笑说,语音消息可能是一个“让发送者激动,让接收者流泪”的功能。

尽管使用这个功能会显得很“自私”,但是也并不是“人人喊打”。也许可能只要一些小小的体谅对方的技巧,也许就能减轻对方的焦虑感,让你们的交流更顺畅。

笔者就曾经碰到过一些很有技巧的“套路”。

说白了,就是运用心理学常说的“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尽可能体谅到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这样也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

那么,优雅的发语音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发语音前说明情况

需要“一言不合发语音”的时候,先简单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在大马路/公交车上不方便打字”),并请求对方谅解。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并不是“语音狂魔”,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语音功能的,会感觉自己的处境被体谅,也感受到被尊重。

套路二:重要信息还是打字吧

碰到名字、专有名词、电话、地址等等的重要信息,尽量还是用文字发送一遍,方便对方保存记录,同时也避免了误听或者错别字等误会的发生。

套路三:要不,还是打电话吧……

如题。

图片均源自网络

-end-

作者 | 婉君

友心人首席打杂官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不做心理咨询专业毕业

最近喜欢丢开心理学胡说八道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WeDig(ID:wedig),如需转载请与原公众号联系或留言。

参考资料:

Leonhardt. (2014). The death of voice mail. Retrieved from wealthmanagement.com: https://wealthmanagement.com/practice-management/death-voicemail

Nuance Communications, Inc. (2014). Survey Says: Voicemail-to-Text Service Brings the Speed and Convenience to Voice Messaging that Consumers Want. Retrieved from nuance.com: https://www.nuance.com/company/news-room/press-releases/V2TXTConsumerSurvey.doc

Smith. (2010). It’s Official: We Hate Voice Mail, Survey Finds. Retrieved from businessnewsdaily.com: https://www.businessnewsdaily.com/459-its-official-we-hate-voice-mail-survey-fin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