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耗归公,雍正皇帝还用了哪些手段整治官吏

雍正皇帝是影视剧中的常客!在中国历史上,雍正是雷霆万钧的反腐败之举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康熙皇帝性格相对宽仁,以“中正和平”之道治理国家。到了康熙皇帝执政的后期,清帝国上下吏治废弛,贪腐横行。个别地区的民众出现了暴动,危及清朝统治。为了让清朝的统治能延续下去,保证朝廷的高效率运转,雍正皇帝登基后,对康熙晚年贪腐的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经过雍正多年的反贪,清朝吏治焕然一新,雍正的“反贪战争”为康熙盛世向乾隆朝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历史爱好者相对熟悉的“火耗归公”,雍正还用了哪些手段来澄清吏治呢?

上图_ 允礼所作雍正皇帝像

第一,雍正皇帝成立专门的财政审计机构“会考府”,对全国的财政进行清查整顿。

会考府是雍正亲自设立的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四日。其任务是专门调查朝廷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钱粮奏销情况。

作为君王,雍正深知钱粮奏销的漏洞:首先,全国每个省份向户部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的时候,户部要收取“好处费”,如果某个省份不缴纳“好处费”,即便是报销正常的开支,手续和计算没有问题,户部也不批准报销。相反,如果某个省份向户部缴纳了“好处费”,即便该省的财政亏空上百万,户部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次,每个省份的钱粮都是自己使用,在康熙一朝无人监督。这个弊政,自清朝入关后就有,想要澄清吏治的雍正岂能容忍这一弊政的存在?

上图_ 清代的钱粮师爷的“便民易知由单”,用以通知纳粮花户

为了查清各省和中央各部院的钱粮财政开销情况,雍正亲自设立的会考府很快投入工作。有了会考府,全国各地向中央上缴的税银和报销钱款,中央部院报销的经费,都要经过会考府的严格审核。谁想在钱款账面上做手脚,逃不出会考府的“火眼金睛”,地方官员想花一点好处费,赖掉本地账面的亏空,有了会考府审查就没法做到了。

总而言之,会考府的出现让地方和中央部院的财政运转有了一定程度的监督。雍正通过会考府在制度上减小了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贪腐的可能。

上图_ 雍正朱笔御批

第二,雍正皇帝实施的密折制度,在客观上减小了官员贪腐的可能。

康熙皇帝喜欢打猎,而雍正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拥有去木兰围场打猎的闲情逸致。雍正在位13年,其大部分时间都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度过,其具体的工作就是处理政务、召见大臣、批阅奏章。雍正皇帝的勤政和明朝后期万历等皇帝的怠政形成鲜明对比。

雍正足不出户,如何知晓全国发生的事情呢?密折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在雍正一朝,下级官员亲自写的密折就能直接送到皇帝的手里,皇帝会非常认真的批阅奏折。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位的13年期间,雍正每天睡觉的时间大都四五个小时,批阅的奏折有40000多件。为了提高批阅奏折的效率,雍正皇帝又设立军机处。

上图_ 清朝 密折和折盒

密折制度如何减小官员贪腐的可能呢?必须说明的是,密折制度的主要目的并非对付贪腐,但官员上密折制度在客观作用上起到了向皇帝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个省内,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平级别官员都有向皇帝上密折的权利。为了防止其他官员向皇帝告发自己,每一位官员只能在密折制度的“高压态势”下认真做事,克己奉公。丝毫不敢有异心,更不可能有贪腐等严重违法行为。所以,雍正一朝的密折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反贪腐的作用。

由于密折是官员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向皇帝上的奏折,即便官员向皇帝告发另外一位官员有贪腐行为,被告的官员也不会知道告发他的官员是谁。这样一来,密折就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告发者、检举者的作用。

上图_ 清朝官员

第三,取缔官场陋习,任用廉吏干才。

雍正皇帝在位前,清朝官场有一个不成文的陋习规定:地方官员上任之前,必须向上司送礼金,以取得上司的照顾。雍正登基后就下诏革除此类不正之风,并规定:任何地方官员上任前,向官吏送礼品,一律严惩不贷。

除了革除官场弊政,雍正还大胆任用一批廉吏干才支撑大清江山。为了挑选合适的廉吏干才,雍正修改了前朝的用人标准,以“忠”“公”“能”三个尺度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雍正要求官吏必须对皇帝和国家忠诚,不能做“两面人”,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处理政务,德才兼备,办事高效,清正廉洁。

上图_ 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

在雍正的推动和支持下,一批廉吏干才快速成长。比如,曾任河南布政使的田文镜就是一位能力很强的廉洁干才。田文镜在1724年出任河南布政使后,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清查亏空,即便是退休官员的账目,田文镜也要追查到底。他在两年时间里向皇帝参奏弹劾22名官员,收回拖欠款项40万两。田文镜在河南推行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减轻了民众负担。其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减小了河南税负不均的情况。

田文镜廉洁到什么程度?他本人以身作则,拒绝收礼。他还严格要求家人拒收礼品小费。他不准官员送礼,就连时令水果也拒绝收取。雍正称呼田文镜为“模范疆臣”。

上图_ 李卫(1687年—1738年)

除了田文镜,李卫也是雍正时期的廉洁干才。李卫不畏强权,办事能力很强。在复杂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敢于公正执法。康熙后期,吏治松弛,地方的商人和官员互相勾结,形成官商一体的走私团伙贩卖食盐,赚取不法利益。李卫来到浙江后加强缉捕力量,重点消灭实力强的大盐枭。当时,浙江的沈老板是实力强劲的大盐枭,其部下数百名装备精良,经常打败官府。李卫在朝廷的支持下,拘捕沈老板为首的盐枭团伙,给江浙一带的走私以沉重打击。

1725年,李卫做浙江巡抚,他为官一任造福百姓。当时,李卫让长江上游的商人收购大量的粮食运输到浙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浙江省的粮食连年丰收,李卫深受浙江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上图_ 李卫建陵的奏疏内容

第四,用严刑峻法严惩贪腐。

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雍正就下令会考府审核全国的财政。部分地方官员向皇帝举报本省的贪腐情况。雍正元年初期,山东巡抚黄炳向皇帝报告,山东省从康熙四十五年到康熙五十三年间,以“收粮食”的名义,收了240万两白银。这240万两白银中,只有93万两白银拿去买粮食,其余银子都被当地官员瓜分干净。

在瓜分银两的官员中,山东巡抚蒋陈锡和登州知府李元龙分得钱粮最多。但由于康熙晚年以“中正和平”之道治理国家,蒋陈锡和李元龙没有被严惩。

?上图_ 清 天顺祥银锭

雍正登基前对山东粮食亏空一案有所耳闻,登基后的雍正迅速采取措施,任用黄炳为新的山东巡抚调查此案。黄炳向皇帝报告调查情况后,雍正迅速做出反应:逮捕李元龙予以严惩,前任李树德和李元龙同一宗族,一并严惩。雍正还表示“同通不规,扰害百姓。此等不肖种类,当一面拿问,一面参处。在此人身上追出数十万金以养尔山东百姓,不是好事么?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

随着会考府审核的深入和地方官员的举报弹劾,被查处的贪官可不止李元龙一人。根据后来统计,仅1723年一年,因贪腐被查处的官员就有数百人。为了追查官员贪腐的钱款,雍正规定:官员贪腐的钱款,其宗族亲友必须赔偿。不能让地方老百姓代为赔偿,如果贪腐官员畏罪自杀,其子孙也得赔偿赃款。

上图_ 胤禛(雍正帝)朱批过的奏折

从1725年开始,雍正以更加严厉的刑法惩治贪污。雍正规定:贪污1000两白银以上者,必须判处死刑。贪污军饷者必须处以死刑,不准赦免。

1725年四月,福建巡抚黄国才上奏乐县知县朱灿英贪污一案,希望雍正能将朱灿英判处死缓。但雍正拒绝了黄国才的奏折,将朱灿英判处死刑。

1728年,曾调查山东前任巡抚蒋陈锡贪腐一案的山东巡抚黄炳卷入一起贪腐案件,被雍正判处死刑。雍正皇帝还不惟亲疏,亲手严惩了为国家立下战功,但违反国家法律,收受价值20万两白银的名贵珠宝,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腐数百万两白银的重臣年羹尧。

上图_ 清代官制简表

有了会考府和密折制度的制约,有了廉洁干才大臣的榜样,再加上雍正对“大小老虎”的连续严惩,雍正一朝官场的贪腐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康熙晚年,国库才800万两白银。经过雍正的治理,至雍正统治后期,国库有了6000万两白银。

雍正反贪利国利民,其引来了后世文官的很多非议。但正如《雍正王朝》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唱的那样“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雍正在位13年,勤政治国,他以毕生的经历扭转了康熙晚年的吏治败坏,为维护国家稳定,延续王朝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雍正是一位值得后人称赞的君主。

作者: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中国著名帝王?雍正传》 赵晓梅 著

【2】《清十二帝疑案》 阎崇年 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