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七星岗,有通远门城墙公园,有城墙上的鼓楼巷,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伏牛巷。在伏牛巷深处,藏着一栋有文化的建筑——天宫府8号。
为什么有文化?
它是现代诗人郭沫若的故居,话剧《屈原》就在这里诞生。
伏牛巷深处的天宫府8号大门
1、天宫府现状
顺着渝中区的伏牛巷缓坡一路朝上,青砖的墙面,青苔的路,依稀有旧日时光的味道。
在小巷深处,一扇水泥拉花,砖石结构的朱红大门,封存着久远的记忆。
走入红门,豁然开朗。
巨大的黄桷树下,红色柱子、白墙灰顶的两栋三层小楼静静矗立,它们就是郭沫若故居。
旧居主楼
站在西侧主楼前,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小青瓦屋顶;与主楼毗邻平行的副楼,与其如出一辙,亦是一栋三层高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
这两栋中西合璧的小楼,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原名“天庐”,为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内弟之私邸。后在抗战时期让予政府作为办公之用。
当时郭沫若为入驻机关负责人,自1938年起便在此办公及生活,直到1946年5月离渝赴沪,居留了8年光阴。
展厅大堂
走入楼内,房屋并无往昔光景,而是被改造为了陈列展馆:当中摆设郭沫若先生半身石膏雕像。墙壁上饰以黑白色为主的图片与文字,简洁鲜明。
并不宽敞的室内空间便有了历史的深邃感。
文化展室
徜徉于展室内,详尽的史实在认真的阅读中撞进心里。在硝烟弥漫的那个年代,文化抗战的铁血之气扑面而来。
那些老旧的影印照片,人像栩栩如生,仿佛依旧在奋笔疾书,引动着一声声抗战图存的呐喊…
我能感受到这肃穆空间里无形的文人风骨,也从字里行间里捕捉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坚韧。
老舍、梁实秋、张恨水、茅盾、巴金、冰心、夏衍、曹禺、田汉…
这些中国人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人,从1938年起留在重庆的痕迹,在此处纠缠,化为不朽的精神印记,温柔地拨开岁月静好的意识,让我们在幸福的懈怠下不失对历史的审视,对过往的致敬。
2、文化堡垒
天宫府8号,是抗战文化的缩影。这里是抗战时期文化界的战斗堡垒。
重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承载了如此多的大家,诞生了如此多的名作名篇,他们用满腔愤怒与热情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这一时期也被公认为重庆文化的繁荣时代。
曹禺话剧《北京人》
全国知名的文化人士齐聚重庆,经常会在天宫府8号聚会。
因此,这里是这一时期抗日救亡宣传运动,维护团结、坚持抗战的重要纪念地;是开展民主团结运动的一处重要战时首都遗址和历史纪念地,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这里当之无愧是当时的文化堡垒!
3、十日《屈原》
以天宫府8号为阵地的郭沫若,一直抗着文化大义。从1938年开始,便笔耕不缀。
到1946年,郭沫若先后在渝创作出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天国春秋》等6部历史话剧。其中,尤以《屈原》最负盛名。
怀着满腔创作激情的郭沫若,就是在天宫府8号的寓所,废寝忘食,日夜疾书,只花了区区10天时间,便写完了《屈原》。
《屈原》首演的国泰大剧院
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剧院首演,重庆万人空巷,争相一睹诗人风采。
据看过当年情景的老人回忆,在《屈原》公演的17天里,每场开演前,买票队伍排出数百米,甚至有人半夜带着凉椅到剧院门前等候买票,还有人从成都、贵阳和桂林赶来看戏。
戏中独白《雷电颂》更传诵一时,那时候重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有人朗诵台词:“爆炸啊,你从云头滚下来吧”,就连人力车夫与警察发生冲突时,也会喊这句话。
历史剧《屈原》以爆炸式的激情和对正义力量的赞美与崇拜,更加激励了中华民族的傲骨,进一步昂扬起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斗志,让人们热血沸腾,让整个山城燃烧了起来。
正所谓“蓬门陋室等闲视,山城街头响惊雷”。
我们不必再受惊雷,山城响起的早已是希望的春雷。
我穿过七星岗的大街小巷,穿行在繁华的都市,走进天宫府8号,走进历史的风云,走进《屈原》的故乡。
有些人,我们不能忘;有些历史,我们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