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恋并非由自我膨胀感驱动,而是由不安全感驱动的。这项研究不仅为“自恋”这一受到长期关注的心理现象提供了更详尽的见解,还(可能)解释了究竟是什么激发了社交媒介活动中的自我关注特质。相关论文刊发在《个性与个体差异》杂志上。
这篇论文的作者、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副教授Pascal Wallisch介绍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心理学家们对于自恋者产生恼人行为的原因不明就里。实际上,诸如‘沾沾自喜’的行为, 反而会让别人看轻自恋者。在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我们把这种随处可见的行为称为‘炫耀’(flexing)。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自恋者并非浮夸,而是缺乏安全感,而这似乎就是他们应对不安全感的方式。”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Mary Kowalchyk补充:“更具体地说,这次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把自恋理解为一种弥补性适应(compensatory adaptation)更为合适,其目的是克服和掩盖低自我价值感(low self-worth)。自恋者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因而会通过展示力量来应对这种不安全感。从长远来看,这会让别人越来越看轻他们,进而加剧他们的不安全感,最终导致其炫耀行为陷入恶性循环。”
本次研究调查了近300名志愿者,其中大约60%为女性,40%为男性,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0岁。通过邀请他们线上回答151道题,研究人员调查了他们患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严重程度。根据定义,这种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度的自恋,包括两种亚型,即浮夸型自恋(grandiose)和脆弱型自恋(vulnerable narcissism)。与之相关的另一种精神疾病也具有浮夸型自恋的特点,即病理学意义上的精神病态(psychopathy)。该研究小组试图完善对于这些精神障碍之间关系的理解。
为了完成此研究,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PRISN”(以缓解社交复杂性相关不安全感的表现型改进),进而构建了被称为“FLEX”(表现型自我抬高指数)的指标。FLEX捕捉的是由不安全驱动的自我概念,这些概念的表现形式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而自我抬高的倾向正是由此产生。PRISN量表以常用测量方式测定如下指标:社会赞许性(“无论和谁说话,我都是一个好的倾听者”)、自尊感(“总体上,我对自己很满意”)和精神病态程度(“我往往缺乏懊悔心”)。FLEX则由四个部分组成:印象管理(“只要我有机会,我就可能炫耀”)、社会认可的需求(“我在乎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出席重要活动”)、自我抬高(“我品味精致”)以及社交主导地位(“我喜欢比别人知道得多”)。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结果显示,FLEX和自恋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但和精神病态没有关联。例如,对于社会认可的需求(一个FLEX的度量标准)与研究结果中反映的表现性自我抬高倾向(一种脆弱型自恋特征)相关。相比之下,精神病态程度的测量值(比如自尊感提高)与脆弱型自恋的相关系数较低。
这些发现表明,真正的自恋者是缺乏安全感的,其特征最适合用脆弱型自恋的亚型来描述;而浮夸型自恋则更应被理解为精神病态的表现。
科界原创
编译:朱明逸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个性与个体差异》
期刊编号:0191-8869
原文链接: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3-narcissism-driven-insecurity-grandiose.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