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包括纽约在内的数个大城市连续发生爆炸(或爆炸未遂)案件,一时间引起了全球民众的广泛关注。因相当一部分爆炸物被安放在了闹市区,风险巨大,所以该案件在短短几天之内即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尽管连环爆炸案目前仍处于侦办阶段,但多数人认为,该案很可能是人为策划的一次恐怖袭击。
最近一段时间,恐怖袭击在全球多国频频上演。而看似“疯狂”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恐怖袭击,其实却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杀伤力,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恐怖袭击如此致命的原因。
“小米加步枪”的大威力
在解放战争初期,刚刚经历过八年抗战的解放军装备短缺、资金匮乏,却总是能够用各种简陋的武器打败国民党军,这固然要归功于解放军优秀的战术指挥能力和体系,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时候,越是“土”的武器,反倒越能制造更大的伤亡,这一规律套用到如今的恐怖袭击,依然十分正确。
由于很多恐怖组织缺乏制造各种武器(包括它们常用的爆炸装置)的经验,因此它们在施行恐怖袭击之时,使用各种“土炸弹”也不足为奇。虽然“土炸弹”的实际爆破能力等指标堪忧,但在实际的恐怖袭击之中,却因以下因素而有着巨大杀伤力:
爆破指标的不确定性:正常的爆炸类武器利用炸药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使外壳破碎,并通过具有杀伤性的外壳碎片(也有少数时候是冲击力的直接效应)来对攻击目标造成巨大伤害,而为了能够使其在实战中具有理想杀伤效果,武器一般都会经过仔细设计。不过,指望恐怖组织有这样的素养,很明显十分困难,这也导致恐怖袭击中出现的爆炸物,基本都是“没准头”的“土炸弹”,而这些土炸弹不确定的爆炸情况、碎片分布、杀伤距离等指标,则常常会给伤员的主治医生造成很大困难。
爆炸伤后的感染:作为非常常见的外伤之一,爆炸伤不仅让医生们“忙到吐血”,也给他们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感染。由于爆炸伤经常会存在面积很大的开放性伤口,加之爆炸会将污染物(例如碎片、土壤等)带入组织,因此爆炸伤患者在恢复期感染的几率非常大,发展为复杂感染(难以治疗的骨髓炎等感染,以及对一般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感染)的也并不少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并非死于袭击本身,而是因爆炸受伤后的严重感染而丧命。
爆炸后的衍生伤害:恐怖袭击的一大特点便是,其造成的伤害(一般为心理、精神上的创伤,以及其衍生的伤害)有时并不会在袭击发生后即刻展现,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显露出来。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著名的9·11事件,在该次袭击过去数年之后,当年的袭击亲历者、现场消防人员、军人之中陆续有患上各种精神疾病(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该病常见于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的人)的报道。
强烈目的性带来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恐怖袭击作为极端激进组织的“日常工作”,并非如想象一般荒诞不经,恐怖组织往往借造成严重后果的袭击事件,来表达它们的一些政治、文化上的主张。也就是说,恐怖组织制造恐怖袭击并不是目的,杀伤无辜平民和军警也不算“核心内容”,借着恐怖袭击“上头条”才是它们的真正意图。
既然恐怖组织要依靠恐怖袭击来获得世人关注,那么只有袭击的目标越出名、造成的伤亡越多、受到的报道越广泛,最终目的才能得以达成。从这方面来看,基地组织策划的9·11事件无疑是典型的“成功”案例:恐怖分子通过绑架、操控飞机,使其撞上美国著名的地标性建筑,造成极其严重的伤亡和恶劣的国际影响,再在事件成名之后主动跳出来宣布负责……这一连串的事件成功地使基地组织举世闻名,至于出的是善名还是恶名,恐怕压根就不在基地组织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样一来,由于恐怖袭击造成巨大伤亡这一点可以吸引世人的注意,那么恐怖组织在制造恐怖袭击时屡次采取残忍、灭绝人性的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近些年的恐怖袭击数据来看,发生在著名国家、地区的重要地带的恐怖袭击,较以往明显增多,这恐怕也是它们“尝到了甜头”之后的举措。除此之外,恐怖袭击之中非常著名,经常能造成大量伤亡的“自杀式袭击”,也正是基于“引人注目”的目的而策划实施的,毕竟在正常的战争或暴力事件之中,安全一般都是参与者着重考虑的问题,“自杀式袭击”很明显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
另一个经常令人忽略的事实是,恐怖袭击与战争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所针对的人群不同。在战争中,无故袭击平民的行为往往会招致国际社会的严重谴责,其始作俑者甚至可能会在战后被审判;但恐怖袭击可以说是“为了‘红’而不顾一切”,尤其是在如今全球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高压态势之下,恐怖分子都会抱着“死路一条”的心态来策划执行恐怖活动,正是依靠着这样强烈的目的性,恐怖袭击才得以造成严重后果。
由此看来,恐怖袭击正是靠着与一般战乱、暴力事件所不同的两点——“土掉渣”的武器,和“为了目的不顾一切”的精神,才得以造成巨大伤亡的。不过,目前针对恐怖主义的研究仍然仅仅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离彻底了解、控制、扼杀恐怖主义,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