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进攻莫斯科,为何苏军士气反而更高涨?苏联内务部手段太厉害

1941年10月,随着德军“台风行动”展开,苏联统帅为保卫莫斯科集中的3个重兵集团约125万人,在一周的时间里就陷入德军的包围并最终崩溃。他除了寄希望于仅完工50%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外,再一次想到了他的“救火队员”朱可夫。

这位“战神”从诺门坎、叶利尼亚,再到列宁格勒,就像一枚“定海神针”似的,所到之处都能力挽狂澜。苏联统帅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就是战争动员和后勤保障,而军事指挥交由朱可夫负责。从此,俩人的“君臣”配合愈发娴熟。

冷静的朱可夫从容面对危局。

就在德军将科涅夫和布琼尼指挥的2个重兵集团合围在维亚济马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朱可夫被苏联统帅从列宁格勒调往莫斯科。面对憔悴的最高统帅,以及十分有限的前线情况,作为再次新组建的西方面军司令,他的任务就是保卫莫斯科。

首先,按照他一贯的做法就是先深入前线了解情况。朱可夫在混乱不堪的前线冒着德军的炮火,终于找到与部队失去联系的科涅夫和“老上级”布琼尼,要求他们将残部和逃出来的部队,部署到莫扎伊斯克防线上,“只能死守不许后退”。

其次,朱可夫想尽办法与被围的苏军取得联系,要求他们不要犹豫,立刻组织突围。其实,他不能明说的是,通过突围牵制德军的突击力量,为巩固莫扎伊斯克防线,保卫莫斯科争取更多的时间。事后看,德军确实因围剿苏军拖后了进攻时间。

更重要的是,在朱可夫的建议下成立加里宁方面军,由原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指挥,既防止德军从西北方向进攻莫斯科,又将西方面军的防区减少了一半。这下,他可以集中所有力量进行防御,并提拔有经验的将领分别防守通向莫斯科的道路。

当然,朱可夫坚持需要更多的部队增援,并极力游说苏联统帅,相信驻日苏联间谍佐尔格关于“日本决定不与苏联开战”的情报,从远东地区抽调了5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要知道,这 7个满员师都是经过诺门坎战役的精锐师,战斗力十分强悍。

经过朱可夫调整后莫扎伊斯克防线,开始从混乱中稳定下来,并有序地向进攻的德军发起反冲锋,尽管德军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向前推进了150公里,距离莫斯科只有50公里,但德军的进攻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并终于明白当前的苏军寸土不让。

苏联统帅坚持死守莫斯科。

1941年10月,自朱可夫来到莫斯科前线,德军的攻势明显慢了下来。尽管如此,莫斯科的危机并未解除,德军的前锋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50公里了。失败情绪和骚乱再次弥漫全城,就连苏联统帅也命令,政府部门和工厂等单位撤离莫斯科。

然而,这一命令引起了更大的恐慌,甚至纷传他已离开了莫斯科。商店和运送军粮的卡车遭到抢劫,小偷在居民楼管理员的引导下公开偷窃,而一些意志不坚定者,烧毁党证并与家人逃离莫斯科等等。苏联统帅决定采取强硬手段治理无政府状态。

一是,命令内务部行动起来治理乱局。他们出现在街头巷尾,根据举报抓获趁机发“国难财”的人,并经简单审讯就枪毙。一时间,莫斯科城内枪声不断,每10个居民楼管理员就有1人被逮捕枪决。很快,强有力的铁腕手段恢复了城市秩序。

二是,宣布在莫斯科实行戒严,并在城内展开大搜捕,凡是叛徒、逃兵或制造混乱者和各类违法乱纪的人,这些人大部分被编入惩戒营送往前线。而在城区,到处都是沙包堆砌的工事、路障和铁丝网。如今的莫斯科俨然就是戒备森严的要塞。

更关键的一点,为了支援朱可夫的抗战,他在莫斯科开始紧急动员,将组建更多的民兵师开往莫扎伊斯克防线,并决定组建莫斯科守备区。一旦防线被突破,苏军将与德军进行最后的战斗。同时,他宣称将一直待在克里姆林宫与城市共存亡。

面对德军的残暴与苏联统帅的强硬手段,起初慌乱的苏军清醒了许多,他们知道已无路可退、进退都是死,唯有拿起武器与德军拼命才能有一线生机,士气反而猛然高涨起来,不计伤亡地向德军发起反攻,直至双方打成白热化并形成僵持。

也就是从这时起,朱可夫指挥作战,苏联统帅负责战争动员的“模式”固定了下来,直到二战结束。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