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拍的事实
每年观鸥季,昆明海埂大坝总是游人如鲫,热闹非凡。
不少人千里迢迢来到这滇池湖边,就为亲眼看一看,亲手喂一喂在此越冬的红嘴鸥。
翱翔的精灵
但是,笔者发现,近段时间以来,海埂大坝上出现了一系列抓住海鸥拍照的不文明行为。
有网友发布了一张抓拍的照片。
“抓”拍
照片中,四个中年妇女利用食物引诱习惯了与人亲近的红嘴鸥,趁其不备,其中一位一把抓住了一只红嘴鸥的双脚,随即利用可怜的海鸥不断摆造型,4个人笑靥如花,抢着上镜。
我想,被禁锢的海鸥此刻内心是崩溃的。
无独有偶,央视新闻也报道了一则关于“抓”拍海鸥的新闻。
糟糕的“抓”拍
在曝光的画面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戴着白帽子的女士,熟练地双手握住了一只海鸥,旁边的男士笑得灿烂。而海鸥,大概是一脑门子的问号,还有些猝不及防的惶恐。
据悉,以上披露的抓鸥行为在海埂大坝时有发生。
当地工作人员对这样的行为很无奈。在发现有游客抓鸥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劝阻,然后登记照相。
但游人如织,偌大的观鸥地盘上总会有漏网之鱼,防不胜防。
2、“抓”拍的动机
指望现场工作人员的维护来杜绝伤害海鸥的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总会有人想方设法以抓住海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欢喜。
我们要尝试找出这类人群“抓”拍的心理动机。
在我看来,无外乎四点。
其一是幼稚心理。我家小孩一出门,看见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就本能地想把它们捏入掌心。
我曾经问过孩子不止一次为什么。他非常精炼地给了我答案:看着它们自由,我就忍不住想拥有。
其二是天然利己作祟。在某些人心中,世界予取予求,都为满足自身需求。哪怕这种需要有悖约定俗成的道德。翻译过来,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
其三,炫耀心理。你看,他们都在老老实实地喂海鸥,只有我是海鸥的主人,有图为证。
其四,自我至上心理。世界上任何别的生物都应该为自己的情感与生理满足服务。什么,为什么不骑老虎只抓海鸥?你吃柿子难道不捡软柿子?
海埂大坝管理方针对此类游客的心理动机,专门出台了纠正举措。拍照留念是第一步,如遇再犯,则直接扭送森林公安,驳面子罚票子进笼子,心理幼稚者帮助长大,自私自利者强制无私,把玩“自由”者直接约束自由!
真到那一步,海鸥是不想的,“抓”拍者也一定不想!
3、尊重自然,和谐共生
北美旅鸽灭绝,长江白鲟灭绝…
北美旅鸽
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连麻雀都少见。曾经有很长时间,我们把野生动物当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有赖于中国的进步发展,也有赖于环境保护理念的渐入人心。到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生态的恢复,对鸟语花香的环境开始见惯不怪。
家门前有鹌鹑
传说中肉味鲜美的鹌鹑在家门前蹦跳觅食,哪怕我着急赶着上班,也耐心等着它自己飞开。
有太多不知名的鸟雀投在附近的树林里,让城市的每一天都有森林公园的既视感。
这样的生存环境谁不喜欢?喜欢的正确打开方式绝对不是心血来潮的干预,而是躲在一旁,悄悄偷看。让自己不至于成为另一种美丽生命的危险。
好像话题扯得有些遥远了。我们还是把视线拉回滇池之畔。
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大概又将启程,飞回数千公里之外的西伯利亚。
这些长途跋涉而来的精灵,选择了在人烟稠密的昆明市区歇脚,是对人们的信任;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往观赏它们,是对美丽风景,自然生命的真心热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证明。
自由飞翔
在海埂大坝上把自己站成一棵树吧,红嘴鸥轻灵的翩跹才不会因为警惕而变为生存斗争。
蓝天将更悠然地蓝,而我们喜欢的生命之光照着你的茁壮,亦照耀着海鸥们的轻盈。
对大自然的尊重,不是抓住一只动物,兴高采烈地对它说我十分爱你。而是屏住呼吸,远远地打量它们嬉戏,默默地祈祷它们的无忧无虑能够永远继续…
最后呼吁来到海埂大坝观鸥赏景的游人,别因为你的一时兴起,把抓拍变成“抓”拍,破坏海鸥与人类亲密无间的关系!
保护环境,保护每一个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生灵,应该,也必然是一个有担当,讲文明的地球公民天然的使命。
愿海埂大坝从此无“抓”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