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说:“文字打败时间。”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那么聪明的人,在风华正好的40出头开始写小说并将其当做主业?
仅仅这一句“文字打败时间”是足够解释的吗?
我一直觉得不够。
可,渐渐地,我觉得够了。很够了。
人总要遇到和时间和外界的对抗,
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
我们逐渐长大,变老,内心深处的记忆常常唤起,
折腾着我们本来就脆弱的生活。
我们开始怀旧,伤感,想回到过去,或是不愿时间再走。
最初有这种想法的时候,
我,25岁。
25生日之后的那一天早上,
刷牙照着镜子,突然揪出一根白头发,
那一瞬间,
人生中第一次有着“哇,原来我也会变老”的想法。
从那以后,逐渐习惯了自己变老的事实。
跑步快了会喘,
衣服穿少了容易感冒,
胡子长得飞快,
越来越不能理解那些更年轻的人的想法,
也开始像老一辈人一样抱怨那些“不懂事”的下一代,
越来越现实,
越来越关注金钱、名利,
越来越易怒,浮躁,
越来越嗜睡。
直到前几天过生日,
已经不再为越来越大的年纪惊叹,
一切习以为常,
可,总想有一个东西,
能抵抗这不断流失的时间。
这个时候,我想起来冯唐的那句,
“文字打败时间”。
我们是能够留下作品,
记录在时间的洪流里,
使自己不朽的。
人类何其渺小与脆弱,
每个人挣扎在大环境中无法获得终极自由。
可总归有一条路,
是我们能够通向自由的。
冯唐近照
————————
而国家,
要怎样对抗平庸,
迎接未来?
在这个世代,
每个国家都奋勇向着那不归之路走去,
生产效率越来越提高,
生产质量越来越精细,
人们越来越资本主义化。
似乎,一切都同质了。
似乎,一切都要大同了。
幸好,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差异——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产自好莱坞。
韩国新电影发源地-忠武路
————————
就像最近很火的《釜山行》
是一部典型的韩国电影。
韩国,9.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拥有许多世界顶级品牌,技术和产品服务输往世界各地。
韩国人是倔强的,
韩国人反日,从来不会砸日本车。
他们只会群体聚集在日本使馆,切下自己的手指头扔到使馆里去。
这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惊叹于
这个东亚北部民族的刚烈!
曾经看到韩国人在日占时期的反抗,何其惨烈。
曾经看到韩国人为了争取民主制度,不惜前赴后继。
曾经看到韩国人为了电影能够自由创作,无数人流血也在所不惜。
终于,韩国独立。
终于,韩国民主。
终于,韩国电影分级,并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韩国电影崛起。
朴赞郁、金基德、奉俊昊等大导演横空出世,
《黄海》、《雪国列车》、《流感》、《辩护人》、《太极旗飘扬》等电影一次又一次获得国际赞誉。
一个朋友在澳大利亚学习电影,一个学期专门有一门课研究韩国电影的崛起,讲韩国电影蕴含的东亚元素。
朴赞郁
————————
看韩国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情感上是复杂的。
国人常常拿中日韩三国作比较。
实际上,日本离中韩比较远。
这不仅因为其经济上早早在上世纪初就跨入列强行列,还因为其文化中的海洋国家特性根深蒂固,而中韩之间,因为历史上就没有地理边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上更有可比性。
从高中开始陆陆续续接触韩剧,韩影,
每当看到韩国人也为自己的政府烦恼,
韩国人也为办事效率低下抱怨,
韩国人也为男尊女卑鸣不平,
也为官民之间的矛盾发声,
也为传统与现代的割裂而痛心,
为各种现代病忧心忡忡,
我好像不是在看韩国电影,
好像是在看中国电影。
他们讲述的,都是我们的故事,
他们每天上演的,
也都是我们每天都要去演的。
孔侑心血作品《熔炉》,因为这部电影,甚至韩国国会修改了教育相
————————
这一点共鸣,
是在欧美电影中,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
东亚国家充满了家国情怀,
希望国家强盛,
百姓安康。
知识分子总是拜托不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可悲又可爱。
所以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
总是以导演的这种情怀发挥为主。
无论是台湾的《不能没有你》、《弹道》、韩国的《太极旗飘扬》等,
都将家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这部《釜山行》中,
一样不例外地,
主人公孔侑个人的由卑微到伟大的转变,
公务人员的丑化,
以及孕妇与女孩的最后生存的结局,
都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对国家以及民族命运的思考。
所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东亚电影。
只不过,
不知道中国还能不能拍这种典型的东亚电影了。
————————
最后,
以文化对抗未来的国家之间竞争,
才是可取之途。
就不要再吐槽国剧或者国产电影了,
因为我觉得,他们连让你吐槽的资格都没有。
关键是没有价值观,
很难想象,一个占世界人口5分之1 的国家的文化竟然如此孱弱。
可,这正是我们的现状。
- END -
微信搜索关注:剧透社(Jutou321)
每天牛逼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