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乱象大曝光: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是重点

前几天,中科院院士、量子科技领域领军人物潘建伟在央视直播中,直接戳破量子产品骗局:应用了 “量子技术” 的护肤品、医美技术都是骗人的!

院士忍无可忍,亲自打假,可见商家有多过分!

图 | “3.15 ” 晚会(来源:央视新闻)

商家的利用高科技的骗局大行其道,市场反应还很不错,曝光一个又出来一个,真可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什么就是杜绝不了呢?

这骗人的手段真是很高明,但这就完了吗?

3 月 15 日,央视财经频道的 “3.15 ” 晚会曝光了商家利用高科技的另几种玩法:

无良企业利用招聘软件收集用户简历,贩卖简历赚钱

猎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招聘软件,应聘者和招聘企业都可以注册。应聘者为了找工作,需要把个人简历传到网站上。简历包含了应聘者基本的、重要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手机号、邮箱号、微信号等)、工作经历和教育经历。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除了隐私权会遭到侵犯,个人财产安全也可能会受损。

例如智联招聘,作为一款较为成功的招聘软件,网上公开的信息显示,智联招聘拥有 1.8 亿用户。在宣传中,智联声称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是企业的 “生命线”,他们一定会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

然而,在贩卖简历信息的 QQ 群里,只需 7 块钱就能买一份智联招聘上求职者简历。

图 | “58 智联粉” QQ 群里贩卖的用户信息(来源:央视财经)

那么这些简历是如何泄露的呢?原来只要招聘企业只需要缴费成为会员,就能无限次下载应聘者用户简历,有的公司注册成为招聘软件的会员后,专门下载用户简历,然后再转手倒卖简历信息。

手机清理软件利用大数据分析,诱导老人受骗

手机清理类软件,悄悄收集老人信息,对用户进行画像,接着专门向推荐劣质低俗,甚至诈骗广告,将老人推向诈骗深渊。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群体也成为智能手机用户大军,老人习惯用手机看新闻、看小说、看视频。

看着看着,手机页面会突然弹出诸如这类提示:“你的内存不足,请下载 XX 垃圾清理软件”,或 “内存不足,请下载 XX 手机管理大师”。

下载了一个,紧接着还会被诱导下载另一个。

手机清理类软件好像连环套一样,一个接一个,越下载手机越卡。这些所谓的垃圾清理软件其实是打着旗号的信息收集软件。

图 | 垃圾清理软件 (来源:央视财经)

如果用户总是听从系统指示不断地下载软件,那么软件会把用户归纳到 “容易被诱导” 的这类人群。接着,低俗的、恶劣的广告会找老年人,诈骗信息和广告也会来 “敲门”。

辨别能力不足的老人总是因此上当,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不说,如果买了劣质食用产品或没有资质的药品,健康也会受到威胁。

浏览器投放虚假广告,侵害用户或顾客的利益

UC 浏览器通过收集用户搜索关键词,利用大数据分析,针对性地为用户推荐虚假广告。

比如有用户搜索 “如何治疗糖尿病”、或者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什么”,那么很快治疗高血压的文章,介绍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文章会推送到用户眼前。点进文章,用户迎来的是生动的讲述。

图 | UC 浏览器推送的虚假广告(来源:央视财经)

“给大家分享一段真实经历,我叫 XXX,今年 XX 岁,患糖尿病 / 高血压好几年了,试了多少药都不好,直到遇到 XX 医生,他给我推荐了 XX 药,我吃了一个疗程,血糖 / 血压很快就正常了,真的很感谢……”

文中,某医生、某老师的微信用加红加粗字体标注,生怕用户看不到。

加了推荐文章微信的用户都上当了,文章中提到的医生或老师就是商家,他们所谓的有效药其实是食品,没有药效不说,是否安全健康也不能保证。

利用人脸识别摄像头,盗用顾客人脸信息

科勒卫浴、宝马、Max Mara 等商家,装有人脸识别摄像头,悄悄收集顾客图像,并对图像进行编号管理,然后再利用大数据分析赚顾客的钱。

例如科勒卫浴在每家店都装有摄像头,摄像头会搜集顾客图像,各个店面还会共享图像、只要顾客去了其中一家,以后顾客再去哪家店,去了几次,商家都会一清二楚。

图 | 商家店铺里安装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图:央视财经)

顾客可能想货比三家,选择最优惠的价格,没想到商家对自己了如指掌,最后很可能不得不被商家牵着鼻子走。

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独有生物识别信息,手机解锁、手机支付、安全门解锁等都可以用到人脸识别技术。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将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甚至生命安全。

高科技软件和产品套路用户或消费者的本质是什么?

前有狡猾的商家利用消费者知识不足,玩转高科技概念,欺骗消费者高消费。面对高科技产品,消费者虽然云里雾里,但是在科学神秘感和对科学的信任感的加持下,仅有的一丝疑虑很快烟消云散。

现有招聘软件、手机垃圾清理软件、人脸识别摄像头等高科技产品,或悄悄地收集并贩卖数据,或悄悄地收集人脸识别信息,或利用大数据分析诱导用户被骗。

商家或企业这样的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或用户的基本权利,更没把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眼里。

图 | CCTV315 消费者维权信息征集(来源:weibo)

高科技研发出来,本意是造福人类,不良商家却利用高科技概念为虚假宣传的产品代言,利用高科技产品套路、欺骗和坑害消费者。

被曝光的企业和商家已经及时致歉并采取行动,有些招聘软件和安装摄像头的商家已经道歉并成立信息安全小组进行调查。

希望 “3.15” 晚会的曝光,能有效打击以上侵害用户和顾客的违法现象。

也希望用户能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甄别虚假信息,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 “高科技产品的便捷、普及” 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