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时代,人类驯化了很多动植物,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类驯化的哺乳动物中大多数都是食草动物,只有狗属于杂食动物。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类能够驯化像狗这样对人类有一定威胁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驯化其他的食肉动物呢?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能够驯化的动物都需要满足以下6个条件,并且缺一不可。
脾气温顺
对于动物们而言,过于倔强或者过于有攻击性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人类受伤,因此不会选择驯化它们。
狼虽然脾气比较暴躁,而人类却驯化了它们的最主要一个原因,可能是狼选择了和人类一起生活。
远古时期人类会将打猎获得的食物带回人类营地,而将吃剩的食物扔到营地外面,而这会吸引许多捕捉不到食物的狼,它们会经常徘徊在人类营地附近吃人类吃剩的食物,不会主动攻击人。
有时人类也会将它们当作肉类来源,但也有一些非常小的个体因为没有太多肉,被人类饲养,准备长大后再吃。结果因为狼能够在夜间保持警惕,为人类放哨,因此被留下来充当人类的助手,帮助人类打猎,看守家园等。
食物来源广泛
动物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它们对能量过于挑剔,将可能会导致它们难以被驯化,比如:大熊猫虽然以竹子为食,但是大熊猫不吃干竹子,只吃新鲜的竹子,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国外许多动物园都建立了一个恒温恒湿的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竹子,保持竹子的新鲜。
驼鹿虽然也是食草动物,并且个体非常大,提供的肉质非常多,但是驼鹿每天要吃食物总量的50%水生植物,而水生植物又难以获得,所以人们难以驯化驼鹿。
狮子和老虎不吃蔬菜,只吃肉类,而肉类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一份美味的食物,与其喂老虎、狮子,不如自己吃掉。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狮子肉还是老虎肉,本质上都是肉,能量和牛肉、猪肉等没什么区别,但是狮子和老虎在生长过程中却会消耗大量的肉类,导致人类饲养狮子、老虎变得非常不划算,因此没人愿意饲养。
狼之所以能够被人类驯化成狗,原因是因为它们在和人类的生活之中,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适应了人类的饮食,能够以人类的残羹剩饭为食,所以它们在人类世界中留了下来。
能够在人工环境下生育后代
很多动物在离开栖息地之后,就会变得难以生育,比如:小熊猫,现如今小熊猫在动物园的出生率较低,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提高它们幼崽成活率的办法。由于在人工环境下难以生育后代,这意味着人类无法对它们的后代进行人工选择,只能从野外捕捉。而野外的个体野性较强,人类难以接近,以至于人类难以驯化它们,只能放弃。
胆子不能过小
胆子太小的动物不适合驯化,否则它们会因为各种惊吓而死亡。比如:长颈鹿虽然体型非常大,个头也非常高,但为了给头部供血,长颈鹿的心脏非常大,达到了11公斤左右。再加上它们4-5米的身高,以至于它们是天生的高血压患者。心脏过于大再加上高血压,导致它们不能剧烈运动,稍微受到点刺激就会导致它们心脏衰竭而死。
如果人类驯化类似于长颈鹿这样胆子过小的动物,将会导致它们在还未成熟时就因为各种原因死亡,造成产量下跌,损失惨重。
群居
人类在驯化动物时,要为动物提供生存的空间,而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能够适应群居的动物才能够提高人类单位的养殖密度。
因此,一些无法群居,以及具有强烈地盘意识的动物则不适合人类饲养。
相对较短的生长周期
生长周期短,意味着人类投入的能量少,回报周期短。而生长周期越长,意味着人类投资回报周期越长,比如:大象需要8-14岁才能性成熟,这意味着饲养员要饲养10几年它们才能产崽,而如果饲养生长周期较短的动物,饲养员已经可以收获8-14茬食物,因此饲养生长周期较长的动物非常不划算。
人类之所以没有驯化食肉的哺乳动物,就是因为食肉的哺乳动物性情凶猛,对食物的要求较高,难以群居等原因,导致它们不适合被驯化。除此之外,也有许多食草动物难以被驯化,人类驯化的只是一小部分生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