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约550万人向苏联发起了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作为仆从国,罗马尼亚、芬兰、意大利等国派出军队约100万人参加了入侵。其中,罗马尼亚先后派遣22个师投入作战,在兵力上远胜过其他仆从国军队。
并且其战斗意愿也是仆从国军队中最强的,以至于在夺回被迫割让的比萨比拉亚和北布科维纳后继续进攻敖德萨,甚至提出不用德军帮忙,单独进攻敖德萨。那么,罗马尼亚为什么这么痛恨苏联?面对节节败退的苏军,罗军的战斗力如何?
这还要从两国的世仇说起。
作为紧挨苏联的小国罗马尼亚,受尽了俄国人的“欺凌”,尤其是比萨拉比亚地区,其归属问题一直是两国交恶的根源。1812年沙俄打败土耳其帝国,从其手中夺得该地区并统治了100多年,一战结束后,又重新被划归为罗马尼亚的领土。
从此,苏联一直对这片土地耿耿于怀。直到二战爆发前,趁德国深陷西欧战场的时机,“趁火打劫”似地逼迫其割让了比萨比拉亚和布科维纳。当得知德国准备入侵苏联时,罗马尼亚可以说是“第一个报名参战”,并发誓要夺回失去的领土。
同时,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罗马尼亚始终站在“西方”一边,更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90%以上的石油来自该国),德、罗两国是“很铁”的盟友关系。因此,在入侵苏联的问题上,两国的交流程度是最高的,几乎是一呼百应。
不过,罗马尼亚尽管参加了“巴巴罗萨计划”,但军队并未随大部队行动越过苏联边境,其主要任务是守住油田,等到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有效突破后再行动。谁知,战争伊始苏军轰炸机就越过边境袭击了该国炼油厂,炸毁了近万吨的石油。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显然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践踏。罗马尼亚上下都认为,应该借助德军的实力,在对苏联作战上要下手最狠,不仅要尽可能地侵占其领土,更要展示罗军实力、打出威风,让苏军在以后不敢轻易地“欺负”罗马尼亚。
所以,也就有了当德军帮忙夺取比萨比拉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在进攻敖德萨地区时,罗马尼亚提出“单干”,由罗军独自攻打敖德萨,不仅可以震慑苏联,洗刷曾经的耻辱,而且向世界宣扬罗军的强大。说白了,就是想趁机刷一下“存在感”。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941年8月,就在基辅会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在苏联的南方,罗马尼亚提出不需德军帮忙,要独自攻占黑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敖德萨。这一天,罗军第4集团军约16万人向该地区发起了猛烈进攻,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敖德萨战役”。
不过,如果看过俄、乌两国合作拍摄的电影《女狙击手》,就是以该战役为蓝本,其中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了这场战役。面对势在必得的罗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组建独立滨海集团军(下辖3个师),并集中黑海舰队8000名水兵计3.5万人。
从兵力上看,罗军占据了绝对优势。但苏军并未打算放弃,反而各军兵种以及民兵紧密合作,打出了“以弱胜强”的骄人战绩。首先,苏军采取梯次防御阵型,围绕敖德萨市区修筑了由战壕、碉堡和反坦克炮阵地组成的三道防线,节节抗击。
其次,为了发挥炮火优势,守军集中所有火炮成立了炮兵司令部统一指挥。同时,驻守港口的黑海舰队,不仅十余艘战舰提供舰炮支援,而且所属的航空兵部队也积极参战。整个战役中,共出动约3800架次战机,为守军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支援。
当然,“背水一战”的守军和由工人组成的民兵,抵抗意志十分坚强。他们不仅打退罗军一次次疯狂的进攻,而且还利用拖拉机厂的优势,发明出简易的“坦克”向对手发起反冲锋。9月13日这一天,罗军两个师发起强攻,仅推进了300米。
尽管如此,苏军终因“寡不敌众”,防线不断缩小。此时,基辅战役已基本结束,为加强后方防御,苏军统帅部命令撤退。为此,守军发动了一次海陆空联合的大规模反击,并在罗军后方实施空降,顿时将其打懵,后退8公里后就地转入防御。
而苏军利用宝贵的10天,从容地撤出约42万军民以及近30万吨物资,并炸毁了港口设施,给罗军几乎留下了一座空城。罗军在付出损失近10万人的高昂代价后攻占了敖德萨,可谓是惨胜;而敖德萨,因奋勇抗战获得了“英雄城市”称号。
可见,罗马尼亚军队的实力与苏军相距甚远。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