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ta爱不爱我?”这样做,能让ta舒服地感受到你的爱

KY作者 / Cyte

策划 / Sophie

插画 / Tracy

编辑 / KY主创们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爱”是“共有应答性”的给予和接受,以及感受不到爱,可能是对衡量爱的方式有误解。先来复习一下“共有应答性”的概念:


后台有粉丝留言表示,自己很认同这个关于爱的全新定义,同时向我们发出灵魂拷问:道理我都懂了,我最想知道,在关系中,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感受到爱和被爱呢?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给予“共有应答性”对应着爱对方的感觉,接受“共有应答性”对应着被对方爱的感觉。在一段关系中,你可能随时是“共有应答性”的给予方,也可能随时是接受方,但大多数人常常单方面地把接受爱意当作了爱的全部,而忽略了给予爱本身也是一种爱的感觉。

实际上,研究表明,就一个人自身对爱的感觉而言,应答(being responsive)可能比接受应答(accepting responsiveness)更重要(Reis, Maniaci & Rogge, 2017)。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给予“共有应答性”的时候,比ta在接受“共有应答性”的时候,对爱的感觉会更强烈。

所以,在今天的文章,KY良性恋爱教练会把这个问题拆成两个部分:




Clark教授(2019)指出,“共有应答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给予,她总结出了以下5种。你可以对照着下面5种类型,回顾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原来你认为自己在表达爱意的举动,能否归类到其中?

  1. 雪中送炭型

当伴侣失去一些东西或遭受伤害而迫切需要帮助时,你正好提供了ta缺少的东西。研究发现,一个人感知到伴侣对ta的需求的支持性回应是发展亲密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Reis, Clark & Holmes, 2004),反过来也会增强回应者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加油鼓劲型

支持伴侣朝着ta的目标前进,不管这个目标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是你们共同的还是ta个人的。这种支持不但会推动目标本身的进展,还会促进奋斗者的幸福(Feeney, 2004; Jakubiak & Feeney, 2016a)。

3.齐心协力型

与伴侣共同参与或创造一些让一方或双方都感到愉悦和有益的活动。

4.宽宏大量型

以关爱、谅解行为回应伴侣的过失。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的自然反应就是以牙还牙或者大发雷霆,那么仅仅是控制自己不对伴侣那么做,就被认为是在给予“共有应答性”了(Rusbult et al., 1991)。


5.爱的意象型(symbolic responsiveness)

这种应答性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明确的支持需求的情况下,它在于传达一个人真正关心着另一半,并且如果对方需要,ta将会一直陪伴。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觉得,平时自己已经按照上面所说的那么做了,可是还是没有感觉到爱意的流动,这是怎么回事?

其中一种可能是,你没有做到“不带附加条件(non-contigently)”这一点。同样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有没有附加条件,直接影响了对方和你自己对爱的感知。


因此,没有附加条件地给予共有应答性,会使你自己本身感受到对伴侣的爱意,也会让伴侣有被爱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Clark教授表示,不带附加条件的共有应答性的初始动力是潜在接受者的需要及渴望。所以,共有应答性也需要我们准备好接受。



我们不能干等着对方做出共有应答性,也不是断言“感受不到就是没有”,对方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促进你的幸福。虽然在有的情境下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你生病了,那你显然需要对方的照顾。但是还是有很多时候,你的需要、渴望、担忧都只有你自己清楚,而且你甚至会刻意隐藏。


有这样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在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需求的重要性:


由此研究人员指出,一个人仅仅表现出需要支持是不够的,公开和有意地表达自己的脆弱,可以邀请和鼓励伴侣做出应答。因此,你需要表明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目标是什么,这样对方才能理解、证实并且做出共有应答性(understand, validate, and respond communally)。

在接受共有应答性时,注意,不带附加条件地接受也很重要。当你不带附加条件地、欣然接受伴侣的共有应答性行为,等于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对这个行为感到舒服,并欢迎和渴望这样的关系。但如果你在对方的付出之后总觉得欠对方人情,坚持要“回报”,这就是带有附加条件地接受“共有应答性”,既损害了给予方爱你的感觉,也损害了你作为接收方被爱的感觉。


不带附加条件地接受,不是说我们不必表达感激。研究证明,向伴侣表达感激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开心,而且可以鼓励对方进一步做出这方面的共有应答性(Algo,Frederickson & Gable, 2013)。因此,如果你想要感受到被爱,也请你大方地、坦然地接受对方给你的爱吧,因为真正的爱,既不期待也不要求你偿还。最后,我想要与你们分享陈奕迅唱的《无条件》中的一段歌词:


References:

Algoe, S. B., Fredrickson, B. L., & Gable, S. L. (2013).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emotion of gratitude via expression.Emotion,13(4), 605.

Clark, M. S., Hirsch, J. L., & Monin, J. K. (2019). Love conceptualized as mutual communal responsiveness.

Feeney, B. (2004). A secure base: Responsive support of goal strivings and exploration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 631–648.

Graham, S. M., Huang, J. Y., Clark, M. S., & Helgeson, V. H. (2008). The positives of negative emotions: Willingness to express negative emotions promotes relationship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4, 394–406.

Jakubiak, B. K., & Feeney, B. C. (2016a). Daily goal progress is facilitated by spousal support and promotes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well-being throughout adulthoo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1(3), 317–340.

Monin, J. K., Matire, L. M., Schulz, R., & Clark, M. S. (2009). Willingness to express emotions to caregiving spouses.Emotion,9(1), 101–106.

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In D. J. Mashek & A. P. Aron (Ed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pp. 201–225).Mahwah, NJ: Erlbaum.

Rusbult, C. E., Verette, J., Whitney, G. A., Slovik, L. R., & Lipkus, I. (1991).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Theory and preliminary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0, 5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