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作家余华分享写作经验引争议,是网友苛责还是世俗太功利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余华《活着》

余华,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家,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无论是其《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兄弟》等作品,都深刻地将残酷的人性写到了让人泪目。

一直以来,余华都过得很低调,人们很少能听到他除了文学以外的传闻消息。不过,近日,他却因为参加国内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讲课,而引来了不少的围观和吐槽。

有人吐槽道:文学和应试作文根本就是两回事,一个高考落榜的人,来教高考学生考试,这实在是荒唐又功利性,真可谓是“文学已死,一切给名利让路”。

还有人表示:整个发言就十几分钟,却全程都在看稿念稿,这看似不仅是水平不够,连基本的教学能力都让人担忧,谈何分享教学?高考落榜作家没有资格给学生讲高考作文经验……

01 余华为何遭批判嘲讽?

原来他参加了一场名为“中高考冲刺——四大专家献计2021中高考的高端辅导家长会”,从直播现场可以看出,余华确实拿着稿子上台,或许是现场光线不好缘故,他甚至还侧着身子面向观众寻找看稿的角度。

对此这番行为,让不少人看了直吐槽:太不专业了,一个作家跑来站台,却没做好“作业”,给人满屏的走过场,作秀的赶“jio”……

更令网友感到质疑的是,余华讲稿的主题是《如何在中高考写好作文》,而据了解,余华当年高考时是落榜考生。

1977年,余华和许多考生一样,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年高兴地去参加了考试,结果等来的不是被录取,而是落榜的消息。

不过,对于这件事,余华却不觉得是多大的委屈和难受。因为当时街上碰到的同学,基本都是落榜生,大家彼此都一样。

之后,他到卫生院读了一年书,到了小镇里当了一名牙医。不甘被埋没在乡镇的他,开始走向了写小说的道路。

他可能怎么都没有想到,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诸多口碑不错的小说而一炮而红,成名多年的自己,如今却突然“栽倒在”了当年他不以为然的高考落榜这件事上。

对于此事,网友的批判点评,有没有道理呢?这究竟是作家太功利还是网友太苛责?

02 真的是作家太功利吗?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追求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如今到了这个极度物质的时代,人们对名利的追逐更是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且和古人追逐功名却不是风骨节气的做法、精神不同,如今的不少人求功名不太讲节操,为了成名可以不择手段。

余华,已经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之一,还有必要追逐功利呢?

从年龄来看,余华1960年出生,如今已经61岁,早已经年过半百。按理来说,早年写稿出书挣了不少钱,如今日子过得拮据一些,年纪也大了,总不至于沦落到要为教育机构站台,念稿子,“讨生活”。

不过,从他最近出了新书的消息来看,又似乎可以理解,网友为何质疑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今,遍地开花的教育机构,本身就是充斥着各种的功利性主义色彩,到处割“韭菜”。而教育机构和出书的作家合作,彼此之间各取所需,实现双赢,似乎也没有什么错?

除了质疑其功利性,还有人对其能力产生了质疑。

03 高考落榜作家,到底有没有资格分享高考作文经验?

读书君认为,不存在有没有资格,而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

客观上说,“资格”对应的是“身份”、“地位”、“学历”;“能力”对应的是本事。

长期以来,中国人习惯于听从灌输性的教育,习惯于听从专家、意见领袖的意见,简言之,喜欢听从权威。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卓越的建树,就被视为专家;而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曾经翻过车,留下过“黑点”,则容易被一棍子打死,从此无法“翻身”。

说起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思想,不管是盲目听从专业学者意见,还是一棍子打死人的做法。

首先,听从权威性是很多人的习惯,但是却很少有人去质疑,甚至有时候容不得别的“非专业性”的声音出现。

如我们从小被告知,菠菜大剂量含铁,多吃菠菜可以补充铁。这个说法几乎被当成了权威话术印在了各大健康科普知识读物上,成为了大众常识。

然而,有一天,有个喜欢挑战权威的家伙跑了出来说:“胡说八道,事实并非如此。”结果,最后化验证明,菠菜的含铁量确实少得可怜,仅是科普读物上的约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若是没有质疑,恐怕全世界人民还在义无反顾地吃着菠菜。

余华的身份,和这故事中的这个喜欢挑战权威的“业余”人挺像,一个高考落榜的人,和“学霸”人设根本没有啥关系,所以余华没有资格出来给高考考生“传授”经验。

这种看法是不是很好笑呢?我想,的确好笑!这显然活脱脱地是看“身份”、“地位”、“学历”来论人,而非是看本事。

其次,不少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比如在不少人眼中,摆地摊的小商贩,就是和高档商店店家不一样;行业的一般人,即便是佼佼者,也是和行业的专家、意见领袖是不一样的。

总言之,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对学历、文凭、身份、地位等的看重,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自喻的规则。

不过,我们总是忘了,有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

因为如果按文凭、学历论人,当年的沈从文先生,恐怕到如今也只能做一个大学里的门卫大叔,而不是有机会能够登上光鲜亮丽的台面上侃侃而谈。

比如俞敏洪,3度参加高考,英语从33分到55分,从不及格再到优秀,甚至还因此成功地创办了新东方英语教育。如此巨大的反转,你不得不服!

无数的例子,无不在告诉我们,英雄是不问出处的。所以,余华作为一位优秀的现代作家,分享高考语文写作, 有无资格,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任正非曾说过一句话:

“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世界的宽容对待,我也没有今天。要看新干部的优点,不要老看缺点,不要全求责备,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

谁说又不是呢?

写到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做人要留有余地,待人不必太苛责。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