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
字数:3216,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近些年来,网络上为秦桧翻案,声称“岳飞该杀”的一群存在,特别喜欢举“淮西之战”当炮弹,说岳飞不肯出战,导致友军被击败,甚至说他是想谋反。那么作为岳家军谢幕的淮西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文就来梳理下。
绍兴十一年正月,新年的烟火还未散尽,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集结兵马再次对南宋发起进攻。尽管完颜宗弼和他的心腹都十分清楚,如今宋金两军的精神面貌和实力对比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此时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已非上策。但是,绍兴十年宋军北伐的中止使完颜宗弼更加确信,畏战求和才是宋廷的主流力量,无论岳飞、韩世忠、刘锜等大将如何生猛,也难以改变宋廷随时准备投降的政策,因此,金朝仍有望抓住机会殊死一搏。即使将来战果对金朝不利,也会对赵构君臣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在宋金和议时也可占据主动。
▲宋金对峙图
同以往不同,完颜宗弼的这一次出击,把主攻目标放在了淮西地区。淮西战区是淮西宣抚使张俊的辖区,有宋军8万余人。金军号称13万人,实际是10万余人。接到金军再度南下的消息后,南宋一面敦促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率领3万部队,火速从临安驰往淮西支援,一面又命令驻扎在太平洲的淮北宣抚判官刘锜率2万人紧急赶赴淮西前线。所以,从兵力上看,南宋的优势比金朝还要多一些。然而,金军准备充足,来势汹汹。宋廷还在调兵遣将之际,金军已然渡淮河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宋军一时处于挨打局面。
▲宋朝调兵遣将,准备防御金兵南下
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宋高宗自然马上想起之前被他冷落的岳飞。他连连下诏,命令岳飞向江州进军,然后驰援淮西。高宗再次表现了他性格中“能屈能伸”的鲜明特点,为了安抚岳飞,缓和他二人之前的矛盾,他在手诏中不吝溢美之词:“卿忠智冠世”,“破敌成功,非卿不可”……“朝夕需卿出师之报”。
▲宋高宗赵构
其实,宋高宗实在低估了自己这位臣下的心胸和品质。他以为岳飞会像其他大将一样,即使不是按兵不动,也会趁机向朝廷要价。他不知道的是,在岳飞的心中始终铭记“精忠”二字。岳飞从来就不相信完颜宗弼等人会真正息兵止戈,因而一直令人关注金军动向。早在金军行动之前,岳飞就已经接到谍报说完颜宗弼准备渡淮南下,并且极有可能进攻淮西重镇寿春。他连夜拟制出一套抗击金军的方略上报朝廷,没想到奏报如泥牛入海,杳无回音。后来才得知这封《乞命诸帅兵破敌奏》被秦桧等人私下扣压了。
▲宋朝名将岳飞画像
虽然先机已失,但就在宋高宗要求出兵的诏令下达前,岳飞再次上奏朝廷请求出兵。他在奏折里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宋军可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即趁金军举国来犯,老巢空虚的大好时机,千里驰骋,突袭开封、洛阳。显然,这是一个极其胆大又并非不可能的计划,如果成功的话,一定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南侵的金军不得不班师,则淮西之围可解;宋军可乘胜追击,趁金军疲累之际进行围歼,收复河南地区也就易如反掌了。岳飞信心百倍地指出:“会合主帅,同共掩击,兵力既合,必成大功。”不过,以上仅是作为军事家的岳飞的宏大构想。对于一个看惯宦海沉浮,同时又经历了多次希望复失望打击的岳飞,十分了解宋高宗对金军的畏惧和对收复故土的冷漠。因此在冷静下来之后,他觉得宋高宗很可能不会接受这个兵行险招的计划。于是,他又重新提出了一个更为“稳妥”、也更容易为宋高宗所接受的方案,即按照朝廷的旨意前去淮西支援,但不能由江州入淮,因为那条路线世人皆知故而容易被金军阻截;他建议改道黄州、蕲州,然后深入,可出其不意地绕到金军后方,从而与淮西各军对金军进行南北合围,最终将其消灭在江淮之间。
▲岳飞驰援淮西
果不其然,两个方案先后上奏到宋高宗那里,恐“金”至深的宋高宗毫不犹豫地否决了第一方案,对于岳飞的第二方案却很快同意了。绍兴十一年二月,这一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晚一些,寒气依然逼人,岳飞不巧患上重感冒,咳嗽不止。尽管如此,他仍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部署,带领八千多背嵬军骑兵作为岳家军先行部队,匆匆赶赴淮西战场。金军果然率先攻占了寿春,控制了淮河上游,然后兵分三路分别向濠州、滁州、庐州方向进攻。宋军的几支队伍中,刘锜最早率军到达庐州,发现庐州城墙不够牢固,多处残破不堪,根本无法固守,于是撤退到东关,据险扎营,列阵以待。庐州随即为金军所占。
二月初,杨沂中部队、张俊所属王德部队先后渡江,与刘锜会师后再次向庐州推进。完颜宗弼手下大将韩常和完颜宗敏率领金军主力10万余人,主动退到柘皋,分左右两军夹道而阵,准备与宋军一较高下。金军之所以选择柘皋作为战场,一是因为这里地势平坦,有利于骑兵作战;二是因为柘皋南面有河,向西一直通到巢湖,便于防守和撤退。然而,地利不如人和。金军没有料到,三支宋军英勇异常,配合默契。先是刘锜的重甲兵部队抢占桥头堡掩护大军过河;接着王德率部猛冲金军右翼骑兵,射杀一名金军将领,致使右路金军阵脚大乱;然后当金军“拐子马”从两侧袭击宋军时,上游的杨沂中部队数万人手执长斧,形成巨大的斧阵,如一座座移动的城墙直砍马腿,最终大破“拐子马”。遭受柘皋大败的金军,被迫向寿春撤退,宋军乘胜收复庐州。未曾亲临战场的主帅张俊闻讯大喜,他又听说金军元气大伤,准备渡淮退回北方,于是毫不犹豫地命令刘锜的部队返回太平洲,他自己则和密友杨沂中继续北上,准备“耀兵淮上”。
▲宋朝武将图
然而,张俊高兴得太早,狡诈的完颜宗弼只是撤走了少部分兵马,大多数部队则虚晃一枪转而攻打濠州。张俊接到谍报大惊失色,急忙派人追回刘锜,要他一起回援濠州。三月初九,张、杨、刘三军到达濠州附近的黄连埠,并在此安营扎寨。前方传来的侦察情报显示,金军攻占濠州城后已经全部撤离,濠州如今已是一座空城。张俊让刘锜守营,派杨沂中和王德率2000名骑兵先行,其余万余精锐步兵随后跟进。他的算盘很明显,收复濠州城的首功应该由自己人——杨、王二人来立。可是一心想争功的他却没有想到,这是金军设下的一个陷阱。宋军的先头部队进城以后,原本埋伏在城外的金军一拥而入,对宋军进行左右包抄。杨沂中惊慌失措之际下错命令,宋军顿时人慌马乱,掉头回撤。逃命的骑兵迎面撞上后续的步兵,上万人犹如决堤之水,丢盔弃甲,四顾逃窜,被杀者、踩踏者死伤无数,最后只有杨沂中、王德等少数人侥幸逃回。此时,金军仍然在后面紧追不舍,留守的张俊和刘锜闻讯后,来不及跺脚嗟叹就紧急拔寨向南逃命。
▲中兴四将三人参与淮西驰援
濠州混战时,韩世忠部队也由水路赶到,尚未与金军交手,就收到情报说金军正在淮河下游的赤龙洲采伐树木,准备在他返程时堵截宋军船队。韩世忠生怕后路被截,立即下令部队掉转船头,且战且退,直接回驻地楚州去了。岳飞率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舒州时,宋军已经取得了柘皋之捷。他按照惯例派人和主帅张俊联系,询问下一步的安排。因为比较了解这位昔日的老上司,知道其为人好大喜功,且心胸狭隘,所以岳飞进入淮西战区后一改往日的主动进取,一直按部就班地行动。抢功心切的张俊告诉他“敌已渡淮”北去,“前途粮乏,不可行师”,字里行间都是排斥之意。岳飞进退维谷,只好上报朝廷请求决断。
三月初十,宋高宗以《御札》回复说: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此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此一机会,不可失也。岳飞接到宋高宗的回复后立即北上,前往庐州。然而噩耗传来,进入濠州城的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张俊、韩世忠率部队败逃。听闻消息,一口恶气油然而生,岳飞破口大骂:“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他指着张宪说:“像张俊的部队,你带一万人就能踏平!”又指着董先说:“像韩家军,你不用一万人就能踏平!”在岳飞的一生中,如此狂妄、失态实属罕见,可以想见,自北伐被迫中断以来,愤懑之气长期郁结在胸,今日遇到如此儿戏般的战败,让他再也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出来。三月十三日,当岳飞率部抵达濠州以南的定远县时,盘踞濠州的金军听闻岳家军的行踪立刻北撤到淮河对岸。敌人跑了,张俊、杨沂中、刘锜等人也跑了,岳飞只好带领部队撤回舒州待命。
▲张俊逃跑导致防线一触即溃
淮西一役,宋廷先赢后输,一场稳操胜券的战役却落得如此结局。作为主帅的张俊盲目相信不实情报,判断形势失误,大将杨沂中贪功冒进,指挥不力,均责无旁贷。可是,为了推卸责任,张俊却“栽赃”刘锜和岳飞,指责淮西战败是因为刘锜“作战不力”、岳飞“逗留不进”。南宋朝廷也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偏袒包庇,结果张俊、杨沂中没有受到任何谴责和惩治,反而是岳飞被扣上进援淮西不力的帽子,并在不久以后成为那些奸佞小人构陷他的一项重要罪名,而千里驰援也成为岳家军在抗金战场上的最后一次露面。
参考文献: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邓广铭《岳飞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文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