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公告: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的,单字奖励10万元。
公告发布后,仿佛打开了所有人的财富大门,目前还有2000多个甲骨文未被破解,这就是2个亿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残酷的现实是三年多来,直到2020年,只有一个人拿走了一个字的破译奖金,这个幸运者叫蒋玉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个“一字万金”的字是个什么字呢?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被解读破译的呢?
01
这个字竟然是——蠢!
首先要想揭秘这个字,就要先来说说破译一个甲骨文需要几步。
第一步:研究文字形态
破译甲骨文的第一人孙诒让先生创的“据形考释”是认识甲骨文最基本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甲骨文本身的象形性非常强,所以在研究的时候,会先根据甲骨文的形态进行推理,例如人、牛、猪等等,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的简笔画,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这个字,它看着很像一颗种子,我们初步判断它可能和粮食、植物有关。
第二步:研究文字的传承
放眼全世界,汉字和其他文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本身自带的传承性,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无论汉字如何演变,它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和甲骨文最接近的商代的文字——刻在鼎等东西上的金文对比,发现这个字和“屯”字十分相似,表示一颗种子扎根,有扎根、定居的意思。这也符合我们第一步的判断:它和粮食、植物有关。那么这个字真的是“屯”字吗?
第三步:结合文献与考古研究
这也是确定甲骨文的最后一步,从商代一些典籍中,发现每次出现这个字的时候,后边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词:方国,也就是商王朝的附属国,且都是一些不太安分,经常发生动乱的附属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商王朝出兵平定这些附属国之后,就会安顿定居下来,似乎也有“屯”的意思,难道这个字真的是“屯”?
这就要提到破译这个字的蒋玉斌先生的研究了。
蒋玉斌先生对比了“屯”字的演变过程,发现这个似乎就是篆书中的“屯”字,但是为什么读“蠢”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字形来看,最初这个字指的是春天到了,植物破土而生,草木开始长出枝叶,这和我们之前的猜测一样。
后来,人们为了更加生动的表示这个字,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了两个虫子,意味着春天大地复苏,万物开始“蠢蠢欲动”。冬眠的虫蛇在回暖的春天苏醒后无序、盲目的蠕动,来表示那种到处乱动的状态或样子。
但是指像虫子一样显然不是什么好的表示,而且这个常常和蛮夷联系在一起,也肯定不是什么好的评价。
蒋玉斌先生解释在甲骨文里这个常常用来表示那些不安分的附属国。比如动乱的夷国,就叫“蠢夷方”;不安分的盂国,就叫“蠢盂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这个字读为“蠢”的话,那么也就读通了西周金文里出现的“蠢淮夷”、“蠢猃狁”,这些都是先动乱,后被征讨的方国部落。
而且这种释读和先秦古书中的说法完全对应。
例如《墨子》中记载大禹征讨三苗说“蠢兹有苗、昏迷不恭......”;《尚书》中的周王室对灭亡的殷商称“蠢殷”;《诗经》中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征讨南方的荆蛮写诗唱道“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清华简《说命》记载“我先王灭夏,燮强,捷蠢邦”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西周金文的写法稍一变化,就跟《说文解字》中列出的古文“蠢”相合。
蒋玉斌说:“‘蠢’本来就有‘动’的意思,古代把一些动乱、不安分的方国部族称作‘蠢邦’等。‘蠢’带有贬斥的意味,现在大家所常用的‘愚蠢’‘笨拙’等意义其实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但既然想“蠢蠢欲动”的搞点事情,肯定会被强大的王国征讨、平定,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不是蠢又是什么?
02
“蠢动”到底从什么时候变成“愚蠢”的呢?
古时候说一个人脑子不好使是愚。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就是最上等的有智慧的人;“下愚”就是最最愚笨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荀子》也云:“非是是非谓之愚。”就是说把对的当成错的,把错的认为是对的,这就是愚,也就是傻。
说一个人表达能力不好用“痴”。“痴”里面是个“知”,“知”是说的准的意思,那“知”病了,就说不准了,就“痴”了。
《说文解字》里说:“痴,不慧也。”也有“傻”的意思。
而“笨”是说一个人办事不利索,笨手笨脚。《说文》:“笨,竹里也。”《广雅·释草》称:“竹的表面叫做笢,里面名笨,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本用笨来形容女孩之纯洁可爱,就如白纸一张。哎,怪不得现在说一个女孩儿漂亮可爱叫“傻白甜”,重点词原来是“笨”!
你看,本来在古代三个字的意思,如今都被一个“蠢”字包了。本来是“蠢动”之“蠢”是从何时变成“愚蠢”之“蠢”的呢?
这就要从韩非子说起了,他写过一篇文章《忠孝》,里面有一句话:“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
从中可以看出“蠢愚”是和“智慧”相对的,“智”和“慧”表示聪明之人,“愚”是愚笨、愚昧之人,“愚”和“蠢”连用,与“智慧”相对,那“蠢”也就是愚的意思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这开始,“蠢”、“愚”二字就成了黄金搭档,经常被人们连在一起使用了。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也有:“其人蠢愚禽兽而寿。”其《本经训》中也有:“愚夫蠢妇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另外《淮南子》中还有好几处有“愚夫蠢妇”这个词,指愚昧无知的小民,都是愚蠢的意思。
但这时候一般还是写作“蠢愚”,“愚蠢”则是从东汉的王充开始使用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充《论衡》里说:“时人愚蠢,不知相绳责也。”
韩愈写诗说自己:“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慢慢地,无论是笨、愚、痴、呆、傻,凡是和聪慧相对的都被按在了“蠢”的头上了。
从“蠢”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文字的意思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是赋予文字意思变化的主要推手。如今的很多新词不也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那么多钱,论证了一个“蠢”字,真有点啼笑皆非的意味,但是这正可见我们社科工作者的认真、严谨,这也正是我们的文字一直能够传承下来,我们的文化一直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他们真的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