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什么?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活着》

Kimi(乔任梁)的去世来的太突然,在遗憾和感伤之中,许多人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28岁,还有太多的梦想没有实现。如果当初没有进入娱乐圈,没有进入大众的视线,没有遭受各种非议、谩骂,Kimi是否会像个大男孩儿般,好好的活着。

众多好友悼念、粉丝泪奔,而作为Kimi的生前好友陈乔恩却因为一直保持沉默,被网民指责,炮轰陈乔恩不发微博就是冷血就是假朋友。一时间各种矛头对准陈乔恩。

一个生命的逝去,为什么仍不能让网络暴力停止?

--------------------------------------------

< 什么样的人制造了网络暴力? >

作者 | 芥末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粉丝的地方,就有黑粉。

他们是一群这样的存在:丝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看到哪里不爽就直接开骂。就算再受欢迎的明星,也逃不过被黑的命运。总会有人看不顺眼,想尽各种办法诋毁。

也许你会说,这些被黑的大都是明星,我们普通人只是看官。其实并不然,我们可能都在不经意间经历着网络暴力。

先来看几组数据。

在美国,有40%的年轻人曾遭遇过网络欺凌的侵害。有些受害者甚至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疾病,身心受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4年的9月发布了一则消息报道,在法国,6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有12.5%的人都有过在网上被攻击的经历。

(数据来自袁珊珊TEDx演讲《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

可见,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中国特色”,它已渗透到全球各地。只要网络所及之处,它都像“病毒”一般,在慢慢滋生。

01 网络舆论是一种"软暴力",它"杀人于无形"

在中国,因为网络暴力而结束生命的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这让我想起了陈凯歌的一部电影——《搜索》。

电影主要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在一个早上,因为没有在公车上为一位老人让座,而引发的一连串“致命打击”。

那些看官们拍下了叶蓝秋“绝对真相”的照片,手指轻轻一划传送到网络平台。再配上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不用多久就吸引来众多“吃瓜群众”的围观。每一个“正义感爆棚”的网民会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然后卖力地去谴责、责难、辱骂甚至——人肉丫的。

电视剧《欢乐颂》中也有着同样的桥段。

阿关囡因为嫉妒奇点对安迪有好感,于是私下派人偷拍安迪,并在网上恶意抹黑安迪。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义愤填膺地说她是小三、要人肉她。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范玮琪没有发关于阅兵的微博而是晒娃,被许多网友留言喷不爱国,最后无奈删除微博。

包贝尔婚礼上,柳岩当伴娘被捉弄,在网上的持续发酵引来众多网友在伴郎团成员微博下留言攻击,事件最后是受害者柳岩自己出面道歉。

“易黑”体质袁姗姗,曾被网友直呼“滚出娱乐圈”。还有一直以“招黑”体质自诩的古力娜扎,在直播中对“黑粉”直面呛声:“恶心,恶心你去吐啊!”

Kimi的离世,作为好友的陈乔恩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发悼文被网友炮轰“冷血”,经纪人昨晚发布“心疼”二字,才让网友们消停下来。

这些“暴民”躲在网络里,匿名给了他们更大的勇气。你看不见他们的脸,他们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叫骂。看事的不嫌事大,他们不用对这一切负责,只要轻轻一发送,谁会管他说了什么。

02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网络暴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五人格”模型理论逐渐完善成型。它包括了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这五大维度。

而“大五人格”模型更偏向于分析人格中的“光明面”,那些令人厌恶的“黑暗面”无法纳入这一理论模型。

比如,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权谋者)、精神变态者和自恋者所共同具有的操控性、冷漠无情、自我中心等,代表了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特质,这三者被研究者称之为“黑暗三人格”。

心理学期刊《人格与个体差异》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自认为网络暴民的用户中,约5%在四项黑暗人格性状中得分极高,分别是纳粹主义、心理变态、追求权术、施虐症,尤以最后一项为甚。

然而,这只是那些承认自己是暴民的人。

莫瑟尔大学文学教授WhitneyPhillips表示:“网络暴民往往会被描绘成那些偏离、反社会型人格,这真是大错特错。其实,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正常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网友或许是个斯文沉默的人。生活中压抑着太多的情绪无处释放,他们选择在网络中来发泄。

虚拟的网络世界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兴奋与自由。在这里,他们可以不受控制地为所欲为,敢说敢骂。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去谩骂。遇事冲动,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在跟风造势中享受某种集体的狂欢。

他们被称为“网络红卫兵”,觉得“只要大方向对,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水军的“洗脑”下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自认为“老子这是在替天行道”。

你可能想说,这是一群坏人!但实际上,坏人就来自我们之中。

03 是什么纵容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 信息化时代大脑认知严重负荷

“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什么又都是来得快去得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以为被人类抛弃了……”

互联网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越来越便捷,足不出户可以在网上匿名干很多事情。

看不完的微信留言、刷不完的朋友圈微博,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海量信息,有谁愿意费力去核实消息的真实性,也不会有太多人会为自己发出或转发的信息而深思熟虑。

  • 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就好比是场“网络狂欢”,他们带着伪装的面具肆意作为。集体行动很容易让我们丧失理智。而发布者正是“利用”了大众的“正义感”,撩动着人们的道德神经和内心情感,使网友的情绪高涨。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弄清事件的真相,就出现了盲目的跟风现象。起初可能还会有部分网民持个人观点,但如果事件在短时间内持续发酵,人们的观点迅速向着极端化发展,人们的情绪会被整体的气氛所渲染,导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自我的理性,最终使群体走向暴力。

04 别让语言成为致命的利器

“我们的工作是要努力记录生活中的真实,但什么是真实?”

这是电影《搜索》里记者陈若兮的台词,也是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人言可畏,谎话说多了就成真了。

网络的诞生从来都不该是为了制造困扰,而是应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追求正义,但别被所谓的“真相”蒙住了双眼。

君子慎独。就算在别人看不见和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事情的主角,作为旁观者,更应该理性地看待问题。凡事都有两面,在真相未水落石出的时候,不评价不参与,这是最好的做法。

05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说Kimi患了抑郁症,但却不知道他之前经历过多少语言暴力。

他是有多绝望,才会选择以这种方式告别。

那些躲在网络背后肆意妄为的人们,你们都是杀人凶手。

逝者安息,愿不再有人受此折磨。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