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自杀式交配,为什么明知会死,有些动物依旧奋不顾身

在人类社会夫妻双方是和谐友爱的一家人,但有的时候这种关系放在很多动物身上就完全变了味道,成了竞争关系,有的时候甚至会发生你死我活的争斗。生存和繁衍是所有生物追求的最本质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繁衍后代也是生存的一种,毕竟单独的个体无法永恒生存下去,退而求其次那就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

动物的自杀式交配,有的时候明知会死,但也奋不顾身

在自然界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科学上把交配中吃掉另一半的行为称之为“性食同类”,这在很多昆虫类身上都会发生,典型的就是蜘蛛和螳螂。这里以螳螂为例,它们的交配就充满了勾心斗角,当每年的繁殖季节到来,雄性螳螂或主动寻找雌性螳螂进行交尾。

这个时候雄性螳螂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选择,雌性螳螂如果是饱腹状态,那么对于雄性螳螂威胁就不大,完成交配后雄性螳螂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目标。但如果面对的雌性螳螂处在饥饿状态,这个时候雄性螳螂就会特别的小心,因为一旦被抓住就是牡丹花下死的宿命。

这样的结果雄性螳螂非常清楚,大部分螳螂种类都是雄性小于雌性,在进化过程中螳螂形成演化出这样的形态,可想而知对于整个种群是有好处的,换一句话说更加有利于雌性螳螂吃掉雄性。除了可以填饱肚子外,还可以给雌性螳螂增加营养,这种情况下下一代可能更好。

螳螂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海洋中还有这样一种鱼类,它们会把事情做到更绝,它就是深海的丑八怪鮟鱇鱼,当然了丑是丑了点,但是架不住人家好吃,只不过比较难处理罢了!在人们最初发现鮟鱇鱼的时候就留下一个谜团,根本没有雄性安康鱼的存在,经过了很久科学家才发现,跟着雌性鮟鱇鱼一起打捞上岸的一些小鱼就是雄性鮟鱇鱼,一直以来它们都被认为是小鮟鱇鱼。

鮟鱇鱼生活在数百米的深海世界,成年后雌性最大可以超过1米,而雄性不过是几厘米。

鮟鱇鱼的繁殖策略比较特殊,一般都是雄性鮟鱇鱼挂在雌性鮟鱇鱼的身体上,最终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变成雌性鮟鱇鱼身上的新器官,受雌性鮟鱇鱼控制。可以说雄性鮟鱇鱼为了繁衍后代,彻底的失去自我变成了一个器官。

其实看到鮟鱇鱼生活的世界,就应该很理解这样的行为,毕竟在深海世界寻找到彼此的伴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雄性鮟鱇鱼看到雌性后会迅速贴上去变成人家的一部分,有的时候一条雌性鮟鱇鱼身体上会携带数条雄性鮟鱇鱼。

任何动物都不会甘心送死,它们会有自己的策略

之前看一些文章把雄性螳螂的死亡看成是牺牲自我,其实雄性螳螂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尚,它们没有类似的价值观,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生存和繁衍后代。如果不被雌性螳螂吃掉,它们在一个繁殖季节可以跟多只雌性螳螂交尾,这就意味着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后代。

为了不被吃掉,面对雌性螳螂它们都会十分的小心,尽可能的不直接面对雌性螳螂,而是直接跳到它们后背上,这样可以避免被雌性螳螂的大刀抓住。

最典型的是章鱼的交配,同样是体型大的雌性章鱼有吃体型小雄性章鱼的习惯,此前经常会发生交配过中雄性章鱼被勒死的状况。但是随着进化,章鱼的交配足会越来越长,它们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交配,只需要从远处把交配足伸过去就好。但发生危险的情况,雄性章鱼会自断交配足逃之夭夭,可谓是自断一臂。

性选择下,不得已而为之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下宽足袋鼩了,这是一种体型小如鼠的有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宽足袋鼩是一种非常有名气的动物,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特殊的繁殖策略。每年的繁殖季节过后,都会有50%以上的雄性个体死亡,夸张的是年年如此,这也导致它们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在2-3星期的繁殖期,雄性宽足袋鼩不吃不喝会与雌性宽足袋鼩疯狂的交配,最常时间联系持续14个小时之久,最终的结果大家都非常棒清楚,繁殖期过后大量的雄性宽足袋鼩走向死亡。这样的繁殖策略夸张到极致,但没有办法,这就是性选择的结果。

在地球生物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性选择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两个性别直接存在竞争的最直接结果。根据后代投资理论,对于后代投入更多精力的一方掌握着主动权,这样它们就可以主动去选择另外一方作为自己孩子的“母亲”或者“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比较,排在后边的自然被淘汰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后代。

说在最后

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两个追求“生存和繁衍”,当然这并不是出于它们主观上的选择,毕竟动物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一切出于原始的冲动,说白了就是基因的控制。螳螂不知道这样不顾生死的追求是什么,但是出于本能就必须那么做。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