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2359,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一提起风帆时代的海战,我们主要想到的,侧舷火炮射击,弹丸横飞,不过,这种场景在东亚,只有明代水师能够上演,其余的诸如朝鲜和日本等国,可能很难上演这样的场景,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大炮不多,而是大炮发射的东西有点不同。
▲名场面,“黑珍珠”和“飞翔的荷兰人”夹击“无畏”号
早期管型火器发射的大型弹药主要是石弹,所以有些西方文献也称这些火器为射石炮,日本人自己对于早期火炮也称为石火矢,当然笔者还是更喜欢大友宗麟的称呼“国崩”。由于早期火器的火药水准不高,而且石弹的表面光滑性也不好,游隙很大,为了提高火器威力,永乐年间明军开始大量采用可以发射箭矢的手铳——神枪。央视《古兵器大揭秘》曾经研究过这个东西,虽然这个纪录片槽点满满,但是至少对于神枪这种火器还是能给观众一个大概的印象的。相比于当时疲软的球形弹丸,箭矢的威力更大,不过随着明代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佛朗机、发熕和鸟铳的大量仿制应用,中国的管型火器基本上不再发射箭矢了。
▲神枪,注意身管内装填了一只箭矢
不过中国人不用,并不等于外国人也不用了。日本和朝鲜半岛就坚持使用铳箭,而且还使用重型铳箭。比较有意思的是,重型铳箭在两国的水战中运用比较广泛。这可能与两国造船技术都不强大有关。
▲日本安宅船,看着挺威风,实际上很脆弱
16-17世纪的日本船只主要是小早、关船、安宅这三种。需要说明的是,主要是这三种,并不是说没有别的了。这三种船只很多读者非常熟悉,网上有高手考证认为其造船水平大体维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船只船体结构非常脆弱,再加上一个脆弱的箱型结构,使得这些船只非常类似于后世的硬式飞艇,看起来威风凛凛,其实极为脆弱。
▲朝鲜板屋船,这个比日本船要好些
同一时期的朝鲜的主要战舰板屋船比日本人的船只水平要高一些,大体维持在唐宋时代,板屋船的结构其实有点类似唐代的海鹘战船。龟船其实就是艨艟化的板屋船,技术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这些船只与明代的福船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当然不可否认,这一时期西方的盖伦船性能已经逐步超越中国船只,更不用提羸弱的日本和朝鲜船只了。
▲D-25T炮膛,初速不够,弹重来凑
熟悉二战史的读者都知道“虎王”和“IS-2”重型坦克,虎王的71倍口径88炮发射穿甲弹时初速1000~1130米/秒,而IS-2的D-25T炮发射穿甲弹时初速只有780米/秒,两者在2000米距离上的穿甲威力分别是约140毫米和120毫米,差距不是特别大,之所以如此,苏联火炮较大的弹丸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初速的劣势。重型铳箭也是类似情况。由于当时朝鲜和日本的火炮威力并不大,发射球形弹丸的力不如发射重型箭矢,所以在海战中,重型箭矢对于战船的毁伤能力要大于疲软的球形弹丸。
▲可以发射重型铳箭(棒火矢)的大筒
战国时代的日本虽然大量装备火绳枪(铁炮),但是对于火炮的装备数量很少,因此为了攻城和水战需要,日本人创造性的发明了大筒——一种重型火绳枪(有大佬考证过,“大筒”这个称呼其实可以代指好几种火器),重型铳箭主要就是用这种火器发射,当然也有用小型火炮发射的,日本人称这种铳箭为“棒火矢”。日本常见的棒火矢箭身木制,箭头和箭羽是铁质的。笔者发现在日本网站上还介绍一种重型铳箭,却是使用大型火炮发射,铳箭本身也带有燃烧和爆炸功能,不过只有三维示意图,笔者比较怀疑这个东西的真实性,有了解日本史的朋友可以介绍一下。
▲日本铳箭(棒火矢)也可以使用小型火炮发射
日本战船的水准普遍不高,在濑户内海争斗的日本海盗,或者我们也称其为水军,使用大筒发射的棒火矢就足够给对手的战船以重创了,在辅以铁炮齐射和投掷焙烙玉,足够将敌军彻底击溃。不过日本水军到了朝鲜,才发现自己的大型火器实际上比朝鲜还是有差距的。
▲日本网站上的重型攻城铳箭
虽然说都是重型铳箭,朝鲜方面的铳箭可比日本的要“重”多了。朝鲜的重型铳箭使用标准火炮,也就是所谓“铳筒”来发射。朝鲜的重型铳箭采用木杆、铁头,铁质或者皮质箭羽,轻者在六七斤,重者在50斤上下,如此大型铳箭对于日本像薄板一般的战船有强大的毁伤效果。朝鲜军队受明军影响程度比日军更深,朝鲜军队装备过大小不同,体系完善的铳箭。
▲图中三种朝鲜手铳,铳箭就有两种
▲使用大型铳箭的铳筒才是朝鲜战船的主力武器
▲朝鲜的铳筒可以发射小型铳箭
▲也可以发射重型铳箭
刚才说朝鲜火器强,那得分跟谁比。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当明军驰援朝鲜时,发现朝鲜军队的“大铳以木箭放之”,“见而笑”,这种感觉很可能与我们现在发现有人还在使用T34坦克的感觉是一样吧,毕竟万历朝鲜战争的时候,明军的战舰上可是装备有大发熕的。
▲这样的大型长炮,明朝仿制后称为“大发熕”威力自不是铳筒、铁炮之流可比
关于明军和朝日军队火器差距的直观描述,恐怕朝鲜《宣祖实录》种记载的最为传神。当时朝鲜宣祖李昖问臣子李德馨:“铳筒(指日本铁炮)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说:“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源震荡,不可状言”,李昖感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