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真正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罗默在201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就是他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1986年,罗默撰写了一篇博士论文《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发表在当年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这篇论文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用内生的技术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与罗默同期的罗伯特?卢卡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探索了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建立了卢卡斯模型。进入90年代,罗默又在卢卡斯的基础上引入了人力资本,构建了内生增长模型,被称为罗默模型。罗默认为,知识是内生的,投资可以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又刺激更多的投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他得出结论: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促进规模递增,经济永久性增长。
让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动力,为何经济学家在80年代才建立正式的理论模型?其实,早在马尔萨斯时代,李嘉图就意识到了技术进步可以改变马尔萨斯认为的“绝对稀缺”。之后的小穆勒、李斯特等人也很关注技术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再后来,熊彼特对企业家及创新的研究要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位经济学家。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家都回避了技术这一话题。二战之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复苏,这让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技术、人力资本的非凡价值。经济学家哈德罗和多马重新恢复了对古典主义之经济增长的研究。经济学家索洛分析经济增长时发现,在劳动、资本之外,还存在“索洛残余”,也就是技术对经济增长也有价值。之后,阿罗、舒尔茨等一批经济学家开始专注研究技术积累与人力资本,之后才有罗默和卢卡斯的发现。
不过,在罗默之前,严格上说是在阿罗和舒尔茨之前,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技术力量是外生变量。1957年,索洛就发现了87.5%的经济增长都与技术有关。不过,索洛将技术界定为外生变量。什么是外生变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将技术视为外生决定的、偶然的、无成本的资源。所以,经济学家没有将技术纳入到增长函数中去研究,而只是将其作为假定不变的“给定”资源。这样一来,他们就很难发现技术的力量了。
从美国经济学家杨格之后,几乎没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研究规模递增。并且,在新古典主义时代,最重要的理论是边际效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边际递减,而非规模递增。今天我们知道,只要改变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假设前提,即提高技术水平,经济是可以实现持续递增的。但是,当时的经济学家将技术视为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外生变量,自然就无法下此定论了。
真正打破外生变量局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阿罗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评价阿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理论家。1962年阿罗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干中学的经济含义”,就是我们熟悉的“边干边学”理论。这是一种非常容易理解的理论,阿罗将技术从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开创了“内生增长”这个经济学新领域。与索洛相比,阿罗的研究具有本质性的突破。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技术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有什么区别。内生性是指技术的革新是可以控制的,并不是偶然的、给定的和无成本的。比如,对工厂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劳动者的投资可以改变技术水平,这就是技术的内生性。但在二战之前,知识阶层尚未崛起,知识工作者、技术工作者并不受重视,经济学家没有真正发现对劳动者的投入可以换来技术的提升。某种程度上说,是二战改变了人们对技术及人才的认知。
在阿罗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从“人力资本”的角度,为技术的内生性开创了空间。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的演说中,舒尔茨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发现,人力资本部门的不递减的边际收益可以抵消物质生产部门递减的边际收益,从而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是非常高的。他总结: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到了80年代,卢卡斯和罗默接过了接力棒。卢卡斯是罗默的老师,两个人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论证了内生增长理论。卢卡斯继承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罗默则在阿罗的基础上有了突破。舒尔茨还是强调人口数量,即劳动力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人口增长率小于零,无论技术如何革新,经济都无法持续增长。但是,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要。
罗默在阿罗的基础上将知识纳入到经济增长函数中,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他提出了四要素增长理论,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非技术劳动)之外,又加上了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衡量,强调创新)。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彻底体现了出来。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