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手段那么多,为什么要使用回交的方式育种?

在远古时期,古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近亲繁殖会出现很多危害,尤其是遗传病。近亲繁殖更是在古代上升到了道德高度。北宋初年,有一位文人记载了一件事,大意是:

他有一个朋友之前是在符彦卿处干活,这位符彦卿是一位名将,还被受封为魏王。这个朋友看到符彦卿很喜欢养马。有一次,符彦卿让养马人让长得很健壮的幼马驹与其母进行回交,以此来实现改良品种的目的。结果,这母马发现自己是和自己的孩子交配,在巨大的道德压力之下,自杀了。

事实上,这个故事后半段是这位文人编造的,因为动物并没有伦理道德的概念,它们并不会因为回交而羞愧致死。但由于该文章在过去流传甚广,再加上这符合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至于在过去都不敢采用回交来繁殖优良的牲畜品种,而这也使得我们难以改良生物基因等。

在达尔文解开生物进化规律,以及孟德尔解开生物遗传规律之后,一些有识之士们才逐渐意识到回交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罪恶,在利用得当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帮助生物生存。


回交育种


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人类驯化了各种动植物,现如今我们食用的小麦、玉米、鸡、牛等生物都是在这一时期驯化完成。

但是在过去,人类驯化动植物主要是将野生生物驯化成温顺的家养生物等。在进化论以及生物遗传规律提出之后,人类又一次开始驯化动植物,只不过这次驯化动植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育种师们培育的矮化水稻成功,使得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亩产可超过1000斤;而20%%左右,每亩可超过1200斤。

还有,过去的鸡每年产蛋量并不高,但现如今培育的蛋鸡能够保证年产蛋量在340枚以上,大大降低了鸡蛋的售价,使得收入不高的人也能获得充足的蛋白质能量。

而这些高产、抗病等优良品种的培育,就离不开各种育种方式,其中就包括回交。育种师们会将选择出的携带优质基因个体与其后代不断回交2-4代,就能够使得目标性状稳定,之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才能够获得优质的新品种。

之所以采用回交,是因为回交可以最大程度保留轮回亲本的优良性基因,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人为选择。

比如:低产容易倒伏的一株小麦,却拥有较强的抗病性,为了让抗病性基因转移到高产扛倒伏的生物身上,育种师们可以让它们先进行杂交,然后再从它们的后代中选择高产扛倒伏以及拥有较强抗病性的个体。

由于该个体可能拥有显性性状,以至于它的后代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比如有些扛倒伏低产抗病,有些扛倒伏高产不抗病等等。为了巩固性状,育种师们会挑选拥有目标基因的后代与高产扛倒伏的个体进行回交,经过多轮回交之后,就培育出了一种新品种高产扛倒伏扛病性强。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规模种植该品种,实现粮食的增收。

当然,回交只是育种手段的一种而已,育种手段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要辛苦,所以我们在享受充足的食物时也不要忘记感谢育种师们的辛苦付出。

回交除了可以培育新品种之外,还可以保护濒危生物,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让两种还未彻底形成生殖隔离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再让后代与濒危生物不断回交,这样就能够扩大濒危生物的种群,提高它们存活下去的概率。


回交的另一面


尽管回交能够帮助人们培育新品种,但提到回交人们总是会有些反感,原因是因为回交是近亲繁殖的一种,而人们不仅仅让植物回交,还会让动物回交,违反了人类世界的伦理道德。

事实上,育种师们在使用回交培育新品种时,一般会将羸弱以及不利于生存的个体淘汰,只留下优秀的个体,这是因为动物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如果回交培育的品种导致动物生存质量降低,那么它们的饲养成本也会提高,那么该个体就会被淘汰。只有不影响其生存的个体才能够被保留下来。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加拿大无毛猫,它是由一只毛发稀疏的小猫和母猫回交而来,由于该品种的培育主要是为了让对猫毛过敏的人也能够饲养猫,以至于还没有经过生存检验就被推广。由于加拿大无毛猫是由回交繁殖,导致该品种的猫一出生就患有多种遗传性疾病,使其生存质量降低,所以CFA和FIFE拒接承认该猫品种。

总结

回交只是一种育种手段,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以及拯救濒危生物,但运用不得当也会给动物带来生存压力。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批评该育种方式,而是合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