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可能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动物了,人们在赞美老虎强大、美丽的同时,也深深畏惧这种极负盛名的食人凶兽。老虎是世界上杀人最多的野生动物,它吃人远比其他大猫、熊和狼频繁。在世界顶级老虎专家2010年的合著《世界之虎》中,专家们做了一下统计和估算,结果显示,1800年以来,老虎杀的人数量累计有373000人之多。
《世界之虎》2010版截图
有关老虎吃人有很多未解之谜。例如,老虎能轻易杀死人,但绝大多数老虎非但不去杀人,反而会小心躲避人类。更令人费解的是,食人虎的分布极不均匀,在新加坡,食人虎作为一个危害严重的问题持续存在了很多年,直到老虎被彻底消灭才得到解决,而在大部分老虎分布区,食人虎极为罕见,或者根本就没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好好的老虎变成了食人虎呢?
伤残产生的食人虎
老虎一般习惯于避让人类,对人类敬而远之。从无线电遥测项圈发回的信号看,有只老虎躺在一条小路边的灌木丛里休息,上百个人从路上走过,老虎都无动于衷。即使人类激怒了老虎,老虎往往也是先发出低吼声,再向前逼近,发出愤怒的虎啸,给入侵者自行撤退的机会。如果这些警告都被无视,老虎才会发起攻击。护食、护仔、守卫领地或者被从睡梦中吵醒,老虎都有可能激情伤人,但即使老虎在这种情况下杀了人,它们通常也不会转变为嗜食人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食人虎频繁出没的孙德尔本斯,2012年有只雌虎杀了8个人,但都没有吃,它似乎只是单纯地讨厌人类入侵它的领地。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自然食谱,而对未知的新猎物,通常是比较排斥的。食人虎杀的第一个人,通常被袭击时正保持着弯腰的姿势,例如正在捡柴或割草,这种情况下,老虎可能错将人认成了自然猎物。
科比特和他射杀的巨虎“老光棍”什么原因产生了食人虎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比吉姆·科比特更有发言权。科比特,是一名著名的博物学家兼猎人,曾经长期在印度北部从事消灭食人虎的人道主义事业。科比特认为,食人虎,是受环境压力所迫,不得已才适应这种“异食癖”的。催生食人虎的环境压力,十有其九是伤残,其一是年老。换言之,当老虎无法再制伏自然猎物,才会转变为食人虎。例如,最著名的食人虎——“查姆帕瓦特食人虎”,这只雌虎在尼泊尔杀了200多人,后来流窜到印度,又杀了236人。这只跨国作案的食人恶魔最后被科比特射杀,尸检显示,它右侧的上、下犬齿都损坏了,无法再猎捕鹿和野猪。
1903年,一只据说杀了200人的食人虎,被关在加尔各答动物园再比如,“乔加尔母子食人虎”,一只雌虎带着一只亚成年小虎,5年间游荡了3900平方千米,杀了64人。雌虎的爪子和一根犬齿断掉了,捕猎能力基本丧失了,在科比特设计先杀死小虎后,雌虎杀人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因为它非常虚弱,已经到了难以杀死人的程度了。还有一只雌虎,从前以鹿和野猪为食,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然而在一次猎捕豪猪的过程中,它被弄瞎了一只眼睛,弄伤了右前腿,从此无法再正常捕猎。一次偶然的机会,它在草丛里休息时,一名割草的妇女没有看到它,走到它跟前,它一掌击碎了妇女的颅骨,但没有吃。这个时候,这雌虎只是误伤了人,并没有成为食人虎。几天后,它又杀了一名伐木工人,并第一次尝到了人肉的滋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它杀了26个人,最后被科比特射杀。科比特发现,这只雌虎被豪猪刺了50多刺,右前腿和脚垫上的伤口已经溃烂了。
北阿坎德邦的食人虎,杀2人伤5人,2016年被射杀科比特的观察结论经受住了时间检验,70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正确的。在科比特的年代,老虎被视为害兽,人们恨不得将老虎全部消灭。科比特却告诉人们,正常的老虎根本不会伤人,狩猎,反而会打开潘多拉盒子,食人虎很可能越打越多,因为枪伤是正常虎变成食人虎的一个重要诱因。例如,科比特射杀的“塔克食人虎”,它的身上就有两处枪伤。科比特在为人们消灭食人虎的同时,能反对妖魔化老虎,制止人们滥杀老虎,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印度中部的食人虎,杀了13人,18年被射杀?
社会压力产生的食人虎
然而令科比特无法解释的是,的确有少数完全健康的老虎也变成了食人虎。例如,另一位致力于消灭食人虎的博物学家——肯尼斯·安德逊射杀的“蒙达奇帕兰食人虎”,就是一只完全健康的成年雄虎,它获取自然猎物没有任何障碍,但仍然选择了吃人。尼泊尔奇旺国家公园历史上从没有食人虎的记载,但1979年忽然出现了第一只食人虎,并一直持续到今天。令人不解的是,尼泊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老虎进行保护,越保护,反而越出现了食人虎,这是怎么回事?好在奇旺的很多老虎佩戴了无线电遥测项圈,整个生活史都是已知的,这有助于科学家理解食人虎的成因。
例如,奇旺公园有只年轻雄虎,因为争夺领地被一只成年雄虎打成重伤。公园管理员救了它,给它包扎了伤口,但它的一条前腿瘸了,无法再正常捕猎。于是它变成以家牛为食,后来又杀死了一名年轻教师。公园管理员在它伤害更多人之前将它抓住了,送进了动物园。
1984年,奇旺的一只壮年雄虎忽然变成了食人虎。它的领地刚被另一只更强的雄虎夺走了,这使它成为了流浪虎。它被迫在保护区边缘游荡,以家畜为食。后来它开始对人类感兴趣,在几个月里吃了三个人。人们将它捕获,关进了动物园。检查发现,它非常健康,身上没有任何外伤。现在我们知道了,老虎种群内部的社会压力也会催生食人虎。老虎的领域性很强,每只老虎都独占着一片地盘,领地斗争的失败者——不管有没有受伤,都会被驱赶到公园边缘活动,改吃家畜,对人类也越来越熟悉,这样,就很容易变成食人虎。
不幸的是,照目前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社会压力催生的食人虎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现有的保护策略,就是将越来越多的老虎塞进“虎满为患”的保护区,而目前多数保护区又是孤岛状的,被农田和村庄包围着,找不到领地的老虎只能在公园边缘生活,这种情况很容易催生食人虎。
孙德尔本斯的食人虎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偶然性的食人虎,下面我们介绍地域性的食人虎——孙德尔本斯食人虎。在孙德尔本斯,很多老虎吃人已经成为习惯,每年都有数十人命丧虎口。老虎通常不攻击人,这句话在孙德尔本斯不成立。著名老虎专家大卫·史密斯说,他在做老虎研究的时候,好几次在野外碰到老虎,一点也不害怕,但他想象了一下,如果是在孙德尔本斯与老虎碰面,他会感到非常恐惧。孙德尔本斯老虎的地域性食人文化是怎么形成的,目前尚没有定论。但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
首先,孙德尔本斯的生境是海岸的红树林沼泽,定期上涨的海水会淹没一些老虎的领地,冲洗掉它们的气味,而老虎用气味标记领地,气味被擦除使老虎感到很不安,守卫领地的攻击性大大增强了。
而且,孙德尔本斯的食物是比较缺乏的,这里没有老虎最喜欢猎捕的野牛和大型鹿类,白斑鹿是唯一主食,为了适应较小的猎物体型,当地老虎也变得很娇小,体重只有正常孟加拉虎的一半多一点。这种情况下,人类一度成为老虎食谱的一个重要补充。有人估计,在过去食人虎猖獗的年代,人类在当地老虎食谱中占3%左右,平均每只老虎一年杀一个人。20世纪初,全球掀起了一股狩猎老虎的热潮,孙德尔本斯的老虎因当地植被茂密、沼泽地面湿滑等原因,便幸免于难;而等到人们可以进入红树林沼泽,老虎已经成为保护动物,猎杀老虎为法律和社会所不容,因此孙德尔本斯的老虎从未被大规模狩猎。其结果是,多数地区的老虎已经变得非常畏惧人类,但孙德尔本斯的老虎依然认为自己才是大地上的主宰,这里的老虎对人类没有畏惧感,只有陌生感。
现在,孙德尔本斯周围生活着大量贫困人口,每年有十几万人为了谋生,不得不进入森林进行捕鱼、采蜜等作业。这样,当地老虎对人类的陌生感也不复存在,它们理所当然地将人类视作了猎物。
食人文化形成的最后一步,是食人雌虎对幼虎的教育。如果雄虎成为食人虎,那么随着它死亡也就结束了,但如果雌虎成为食人虎,它会把猎捕人的技巧和吃人肉的习惯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最终在整个种群形成食人文化,就像前面讲到的母子食人虎。
如何根治食人虎问题?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产生了疑问,前面说狩猎可能制造食人虎,后面又说未被狩猎的种群更容易形成食人文化,是不是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狩猎的确会制造食人虎,但产生食人虎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人与虎的频繁接触。没有被狩猎过的种群,由于缺乏对人类的畏惧感,一旦熟悉了人类,后果将更可怕。
因此,根治食人虎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人虎隔离。人就应该在人呆的地方,老虎就应该在老虎呆的地方。人类不要再到保护区里进行狩猎、采集以及放牧,而对频繁在村庄周围出没的老虎,必须严密监控,必要时抓进动物园。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保护区周边面临着压倒一切的经济发展问题,有很多人不得不进入森林。例如,孙德尔本斯的人们明知道森林里有危险的食人虎,但为了生计,他们还是要进去。当地淳朴的民众甚至不怨恨老虎,他们说,正是因为老虎的存在,才保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其次,要正确疏导老虎的社会压力。扩大保护区面积,或者建立生态廊道,使“虎满为患”的保护区中没有领地的老虎,能够走出去,必要时直接人工干预,将这些“不安定分子”转移到无虎的保护区,防止社会压力过大产生食人虎。
俄罗斯野外的标识牌:小心老虎孙德尔本斯的食人虎问题目前无法根治,当地政府只能先教民众一些防虎高招,提高存活率。老虎喜欢从背后袭击人,在头后戴上橡胶面具,有一定威慑效果。老虎喜欢咬人后颈,保护区工作人员便穿上了特制的、对后颈有专门保护防护服。从一些幸存者的口述来看,遇到老虎袭击要保持镇定,如果设法别让老虎咬到脖子,并且别让老虎把自己拖走,存活的几率将比较大。好了,今天食人虎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虎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也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