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哪有那么多怀才不遇,不过是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理想。
很扎心,但说得很对。真正有才华的人,只要肯努力,总会显山露水被人发现,除非你躲到深山里与世隔绝。即便没什么突出的才华,踏实肯干,到最后也不至于落得个无容身之处的境地。
今天谈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有才华却亲手葬送了自己理想的人——小说《山月记》里的李征。
01
从春风得意到跌落谷底,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才华
陇西人李征,打小立志靠诗才名扬天下。
天宝年间,李征中了进士,按理说应该是鲜衣怒马,醉酒狂歌,像知名诗人孟郊那样咏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自己仕途坦荡的欢快心情。
可是,李征偏偏看不起官场的人和事儿。他走马上任之后,和同僚相处得不太愉快,加上他个性狷介,自视甚高,不愿与那些“蠢物”一起共事,便辞官回家,想依靠自己的诗才取得一番成就。
好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读到这里我就想,李征该不是陶渊明的粉丝吧?连辞官后的路子都一模一样。只可惜啊,陶渊明真的靠诗名垂青史了,可李征的路,却没有那么顺利。
回到陇西老家,李征便开始隐居蛰伏,谢绝见客,也不与好友往来,整日里“闭门造诗”,怡然自乐。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挺会自嗨,但没有观众。
自古以来,想通过诗名扬名立万的人数不胜数,要从千万人中鹤立鸡群一鸣惊人,谈何容易?李征也知道很难,但路已经选了,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没过多久,李征就因为入不敷出,加上思虑太重,瘦得形销骨立了,往日的风采此时早已褪去变得黯然失色,眼看着妻儿要过上乞讨的生活,他不得不出山做官,只为那碎银几钱。
等到李征回到老地方复职,他才发现,自己曾经看不上眼的“蠢物”同僚们,早已身居高位,而他,现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心里的落差不免又加深了几分,自责、悔恨、痛苦、忧虑,各种情绪涌上心头:出走半生,归来发现自己已非少年,而是“蠢物”!李征如此自嘲,整日闷闷不乐。
一天,李征出差在外,在汝水河畔的驿馆过夜,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征忽然发疯一样冲出房间,消失在野外夜色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再见到过他,只留下一些传闻。
故事尚未结束,但已经足够发人深省。
这整个就是一出少年意气、中年丧气的碌碌无为的戏码,并不鲜见。李征负有才气,又进士及第,本当有所作为,却因不愿攀缘附会、阿谀奉承而放弃仕途,像极了如今考上公务员因受不了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怒而辞职转身投入竞争火热的社会中去,没过多久又怀念体制的那些人。
人生在世,选择多了未必是件好事,有时候选择有限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退无可退,唯有背水一战。
李征自以为可以依托自己的才华走出不一样的路,与世俗之人划开界限,却没想到自己用心不专,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左右无依的后果。
凭借他的才学,即便不做官,也未必混得差了。他在作诗一途颇有造诣,只要潜心修炼,必然功成名就,奈何他与世隔绝,不与人交,也不出门游历,这样写出来的诗,又怎能触及人的内心呢?
但凡大诗人大文学家,必然游历甚广、阅历甚丰,绣口一吐便是人生开阖、惹人泪赞,而李征闭门造车苦心孤诣,虽然志趣高雅,却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能得到万人传颂?到头来还是屈服现实,败给自己罢了!
有真才实学固然可喜,但把自己束之高阁,躲在人群之外,任你是诗仙再世,也难以达成所愿。李征误入歧途的开始,就在于他不明白自己追求的是名,却偏又看不起这个名利场。
02
要么踏实做人,要么疯魔成兽
李征失踪了数年,杳无音讯。
他的同科好友袁傪,被派去秦岭以南出使,在商於之地过夜,不等天亮,就早早起身赶路,被随从劝阻:听闻附近有猛虎出没,还是等天亮再启程不迟。
袁傪仗着随从多,料想没什么危险,还是出发了,结果半路真遇到了猛虎。那虎凶猛至极,咆哮山林,张开血盆大口向袁傪扑来,眼看没命。谁知老虎突然转身窜入草丛之中,袁傪疑惑,壮着胆子走近前去,听到草丛有人自言自语,大惊:这莫不是我李征贤弟?!
原来那猛虎就是李征。此时虽为虎身,却恢复了人的神志,好友二人相认,一个饱经沧桑、羞愧难当,一个惶恐惊疑、喜忧各半。李征知道袁傪心中所想,便一一道来。
当日李征住在驿馆,半夜忽然听到有人呼唤,便不由自主应声出门,那声音在夜幕中越传越远,李征追了出去,一路狂奔,人没找到,却发现自己四肢着地,像一头猛兽奋力奔跑,没过多久手脚皆已长毛,浑然变成了一只老虎。
李征知道自己经历世变,悲愤苦恼之下已经与兽无异,此时变成猛虎,更是回不到人群之中,只能与兽为伍,山林为家。到了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老虎的躯体,而渐渐忘记人的生活了。
遇到昔日好友袁傪,也让他始料未及。两人一番叙谈,李征才知道袁傪已经高居监察御史之位,想到当年两人同科及第,顿时无地自容,又谈到京中传闻,也是一阵长吁短叹。袁傪听完李征的遭遇,也不免惋惜。
最后,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李征向好友提出了自己最后的要求,希望袁傪记载下他所作之诗,并帮为照看他的家人,这样也就可以瞑目了。袁傪一一应允。
离别之时,李征叮嘱袁傪回来时绕道而行,那时恐怕他人性不存,会伤害他。袁傪答应了,当他在远处看到李征的虎躯在山岗上嘶吼,声势在山间震动时,禁不住又惊又叹。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由于太过精彩,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堪称一绝,忍不住把故事重新讲了一遍。
李征做官不满官场风气,写诗又因关闭心门遭遇失败,再去做官也因落差巨大心中郁闷,因而像一片枯叶一样在水流中盘旋打转,自己改变不了落水的命运,又不愿意随遇而安,最后被漩涡吞噬跌进无尽深渊,沦落到这般田地,不正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事吗?
杜甫他老人家有句诗写道: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眼看当年的同窗好友都已经荣华富贵光鲜亮丽,穿着轻纱绸缎骑着高头大马,而自己还四处漂泊无所依靠,那种心情,恐怕普通人都有同感。
李征这种自尊心很强的人,自然也更在意。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但碍于自尊不敢屈就,最后任由内心的自卑感肆意滋长,在自尊与自卑的撕扯之下丧失了心智,变成了丑恶凶狠的野兽。
人变猛虎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有两层含义:
一、李征从一个“潜力股”向“庸才”的彻底沉沦
年少得意的时候,他科班出身,跻身国家高级储备人才行列,身份无可挑剔,只需稍加努力,可保一生无虞。但他恃才傲物,自命不凡,弃官从文,又不奋进修习,反而沉湎于自我不能自拔,导致一事无成,泯然众人。
二、李征最致命的弱点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没有底线”
如果说李征的命运是他好高骛远,才华配不上理想导致的,那么,在他失败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要接受现实,做一个本分的普通人了。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而是完全失控了,李征连一个普通人都不能做了,直到异化成一只六亲不认的猛虎,抛妻弃子远遁山林。这个结局太荒唐了,非要解释的话,只能说李征对自己太过纵容,任由自己的情绪一泻千里,但凡他容易知足,只要当初悬崖勒马,或许还有反超的机会,但他就这样认命了,以致下限低到打着灯笼都够不着。
李征的堕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告诫:看清自己的位置,不过分拔高,也别自甘堕落。人生最值得称道的成功,就是在合适的位置,做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03
保持自尊与自卑的平衡,人才能活好这一生
李征的故事,言简意赅。作者没有用多余的笔触去写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写李征一路跌落下去的心塞历程。故事写得简单,也让人容易理解,因为很多道理,作者都通过李征之口说出来了。
比如这段:
“由此看来,恐怕无论是野兽还是人类,原本都是别种物体,最初还记得自己是什么,尔后便渐渐忘却,认定自己从来就是如此模样了。唉,这些都无关紧要。待到心中的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能让我心安理得吧。”
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早已与嘴脸融为一体。
李征也曾是青年才俊,本该有大好前程,但奈何造化弄人,一步错,步步错,直到走到穷途末路无法回头。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撑不起他的野心,那么他每次境遇往下滑,他都不得不跟着往下滑以适应这种落差,等跌倒谷底,他已经退无可退了。从一个高傲的人,被贬低到一文不值的庸人,大多都是这样慢慢被消磨掉意志的。一旦失去了那些崇高的理想,人也就平平无奇了。
“他的诗作有长有短,共有三十来首,然每一首都格调高雅,意趣卓异,一读之下便可感受到作者那非凡的才华。然而,袁傪在感叹之余又隐约觉得稍嫌不足:作者作为诗人的资质无疑是一流的,却总还在某个地方(某个微妙之处)欠缺了一点什么。”
这是袁傪对李征诗才的评价。志趣确实不凡,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有人说是少了点烟火气,自己闭门造诗哪里能懂人间疾苦?与世隔绝不去游历大千世界,哪里能知世事无常?终究是少了点与人共鸣的东西。
在我看来,李征的诗好是好,但就像读魏晋文章一样,美而无味,大而空洞。可能这就是袁傪想表达的意思吧。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最后,让人最震撼的就是下面这段:
“我想以诗成名,却又不进而投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这都是我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作怪。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直击人性的弱点。这是作为普通人的李征最后的自我认知了,虽然描述得非常准确,但他马上就要失去这普通人的理智,彻彻底底成为一只老虎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觉悟的时候却无法回头。
扩展阅读
作者中岛敦,他登上文坛那一年,也就是去世那一年。然而,他却像一枚彗星,在陨落的刹那怒放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山月记》选入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并高踞“五大杰出小说”榜首,排名超过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山月记》是中岛敦以全新角度诠释中国古典小说,再现人性的真实与挣扎。他出身汉学世家,其祖父、叔祖、伯父均为名闻一方的汉学家,父亲也在旧制中学担任汉学教师。在这样的家世熏陶下,中岛敦才能把唐传奇写得如此鞭辟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