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学家休·卡特曾经研究大草原上的田鼠,以弄清这种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啮齿类小动物为什么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大草原田鼠在交配后终生保持一夫一妻,雌鼠雄鼠共同养育后代,过着田鼠版本的幸福家庭生活。这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只有不到5%的哺乳动物表现出一夫一妻和双亲行为。
卡特给大草原田鼠的大脑注入催产素后发现,它们结成一夫一妻的速度比通常情况更快。她和同事们还从反面验证了催产素的效果:注入抑制催产素反应器的化学物质,阻断这种激素的分泌。结果,大草原田鼠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它们胡乱交配,没有持久的伴侣。
催产素是大脑产生的一种激素,男女都有。对女性而言,它能在分娩时引发子宫收缩,刺激乳汁分泌,并通过母婴之间的爱抚建立起母子联系。此外,它还能减少人体内肾上腺酮等压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压。从合成的角度看,催产素由9个氨基酸组成,其中2个半胱氨酸在1,6位组成1个二硫键,相对分子量为1 007,在血液循环中以自由肽的形式存在。催产素的生物半衰期仅为3~10分钟,在高浓度时半衰期更短。妊娠期间母体的代谢清除率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19~21 ml,主要由肝脏清除,从肾脏以非活性形式排出,妊娠期间催产素还通过子宫的催产素酶降解。
催产素主要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大细胞中合成,少量在外周器官中合成。催产素可以选择性地兴奋子宫平滑肌,引起子宫收缩,是一种很强的子宫收缩剂,主要被用于催产、引产和防止产后出血。静脉滴注催产素1分钟即可发生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滴注的速度来控制剂量,从而控制子宫收缩的强度。在分娩时如能恰当地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引产或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也就是俗称的催生作用,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
一项研究对观看爱人照片和普通朋友照片的人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大脑皮层的活动截然不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显示,前者的大脑活动与倾听自己新生儿哭声的母亲很像,同时也与可卡因吸食者的大脑图像非常相似。另有研究证实人类应对压力的内在化学机制是,要么分泌肾上腺素,开始逃避或抗争;要么分泌催产素,走向家人寻觅抚慰。
我们对人类神经化学的了解尽管有限,但是这种化学机理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出现的程度却意味着:爱是我们进化遗产的一部分,就像心率或立体视觉是进化遗产的一部分一样。如果我们进化成另一种配对模式或抚育后代的模式(比如抛弃新生儿、频繁更换性伴侣,就像多数爬行动物那样),我们的大脑可能也就感受不到爱了。
作者:郭雪梅
审核:李继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