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都说ta不爱我,劝我分手。我该听从吗?


“爱情成为一空白方程式,

恋爱者必须自己填写。”

——Beck & Beck-Gernsheim, 1994: 13

KY作者 / 野草、Cyte

策划 /二狗子

插画/Tracy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还看到很多高赞回复都在劝分:

“男的就应该主动,不主动就是不爱你,分吧!”

“都名花有主了,本来就要和异性保持距离,看到你头顶有绿光,快分手吧!”

异性恋中,我们常听见:

这些所谓的"本来就是"、"应该如何",其实是我们从社会脚本(如电视剧或观察身边的亲友)学习模仿而来的(李佩雯,2019)。

社会脚本理论(Social Script Theory)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情景都配有其相对应的脚本。

就像拍电影,虽然最终的成品受到演员、剪辑、灯光等各方面的影响,但脚本才决定了故事的框架和结构。

社会脚本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结构的描述,它规定了什么样的人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社交行为是“规范性的”,并以此给予社会生活一定的秩序(Wiederman, 2005)。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总是在事情发生前就知道在社交环境中会发生什么(Clair, 2008)。我们在进入恋爱关系前,可能已经预判了恋爱应该如何进行;我们的脑海里装着一本本大同小异的《异性恋恋爱脚本》。

台湾世新大学的李佩雯副教授(2019)对7组本地异性恋大学生情侣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内容中,她归纳总结出5种常规的亲密关系脚本:

可以看出,这些脚本几乎渗透在我们亲密关系全方位的互动中,演变成为指导关系互动的潜规则。

原来,我们可能不是互为彼此的专属恋人,而只是按照恋爱脚本出演的“演员”。


《异性恋恋爱脚本》(以下简称为《脚本》)基于这样一种套路,即:把二元化的性别(即:男/女)作为生活情节的论据(Gender-Based Reasoning)。



当然,我们自己也会要求自己:


由男/女有别的二元立场出发,这种推论规定了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观念、态度、想法、感受、行为、责任、人生计划,等等。不论是来自对方,还是来自自身的要求,这种逻辑推论的根源都是一套《异性恋恋爱脚本》(李佩雯,2019)。、

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充满了《异性恋恋爱脚本》——从街头牛皮癣小广告到权威新闻,从日常交流到银幕巨制,处处可见。

和对其他性取向的态度不同,社会对于异性恋亲密关系有一系列非常详细的、有约束性的、时刻有效的、按年龄阶段划分的规范。

社会脚本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因为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秩序和规范。

但是,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如果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只知道运用《脚本》,会带给我们许多困扰。



真实的生活是复杂多面、易变多变的。相较之下,《脚本》就像一张书写临摹正字帖,更加简单明了、持久刻板。

《脚本》有相对明确的期望和指令,也指向相对可预期的方向和结果(如:丈夫应主外;只要丈夫主外的能力高,婚姻必定幸福)。

面对现实时,单纯地临摹《脚本》是一种不充分的应对方式,这会给我们的亲密关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执着于《脚本》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心智成熟程度及人格灵活性

《脚本》对生活有一定的引导意义,但它也是对真理的简化与绝对化。

习惯性地、简单化地解决复杂多元的生活问题,我们就会失去锻炼自己的人格灵活性,以及发展更高级的心智的机会。


其次,心智成熟发生的前提,是直面负面的经历,是拥抱不确定、努力理解和消化痛苦的感受(King, 2001)。

如果对负面的经历和感受一味采取逃避和否认的策略,自我发展水平就不会提高,自我的成熟便不会发生(Labouvie-Vief, 2001)。

2.一味地按照《脚本》出牌,亲密关系会变得束手束脚

当我们没有觉察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是像演员一样把社会脚本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演绎出来。《脚本》中没有的东西,我们认为自己不可以做。

所以说,我们在无形中限制自己,也限制了这段关系。


有时候,我们抱怨关系充满束缚,甚至负担累累,其实是因为我们强迫性地、习惯性地演绎《脚本》的内容。把演绎某个角色当作亲密关系的唯一可能,选择不去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来打造属于"我们"的乐趣。演绎角色的关系是不亲密的,因为关系中的亲密需要自然生发的空间。

3.运用《脚本》解决生活问题,治标不治本

有时候,《脚本》的正当性会因为一些情况得到提升而被确认。比如说:


如果这位男性真的在一段时间后跟“我”告白,那么“强烈的占有欲等于他很在乎你”的《脚本》逻辑就成立了。但是,这可能只是一种常见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我们不直接面对复杂的生活,而是选择运用《脚本》“隔山打牛”或“隔靴搔痒”。不知不觉,我们偏离了关系中真正的、本质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这位男性真的在暧昧期就展现强烈的嫉妒心、占有欲和控制欲,那么问题的重点也许并不是“他有多喜欢我”,而是他有使用冷暴力的习惯吗?是有焦虑依恋倾向吗? 突然冷漠其实是因为有别的事吗?......


虽然恋爱关系足以构成一个小社会,但这段关系多大程度上应该、可以融入社会脚本的成分,其实是一个私人选择。

我们的关系什么时候跟随社会脚本出演,什么时候依靠自己设计、创造、评价——这是一个可以互相协商的私人决定。

我们要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富有弹性地、自由地、自主地协商与共建个性化的亲密关系。

说了那么多,我们不妨结合下面的案例,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题?


两人的思考中,你认为哪些是《脚本》中的要求?

?第二题?

刚刚结束一场争吵的两人各怀心事。接下来,两人该如何重修旧好?

我们都渴望与他人之间产生深度的、有意义的联结,而发生这种联结的前提之一,是我们能够懂得彼此真实的感受与需求。

所以,我们必须要审视自己,辨别出什么是属于《脚本》的,什么又是属于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持续的沟通、协商,从现实的反馈中,共同编写属于两人默契的个性化恋爱脚本。

当双方都能根据自己内心真实的诉求,去尝试沟通和协商时,我们其实是在共同塑造一段真实且个性化的关系。

当然,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太容易从跟随脚本当中尝到甜头,也太容易因为现实遭遇脚本不一致而受到打击。

但是,若是想要拥有自己认为值得的关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需要对自己诚实。如果说,你还是不太明白到底该怎样私人订制自己的恋爱脚本,李佩雯副教授的这段话简单明了地给出了答案:

“关系中的两人不仅是演员,也可以是编剧,更可以从个体本身的特质、感受、思想出发,进而通过协商,去接受、拒绝、部分接受与改变社会脚本。”

References:

Wiederman, M. W. (2005). The gendered nature of sexual scripts.The Family Journal,13(4), 496-502.

Clair, R. N. S. (2008). Social scripts and the thre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cultu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17(4), 171-183.

King, L.A. (2001). The Hard Road to the Good Life: The Happy, Mature Person.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51–72.

李佩雯. (2019). 大學生, 性別平等了沒?: 異性戀大學生愛情腳本之初探研究.中華傳播學刊,(35), 89-123.

Labouvie-Vief, G. (2001).Ego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4361–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