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地球上一共已知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每一次发生都导致当时统治地球的主要物种消失,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学观点认为,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击到地球表面,直接破坏力以及后续的影响,导致当时统治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整体性灭绝。
当然关于恐龙的灭绝,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此前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大多数都是自然气候环境的骤变,而有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也是如此,与植物的更新换代有一定关联性。例如裸子植物被取代,被子植物迎来了发展。这对于恐龙家族中草食成员可能有一定影响,最终通过食物链的关系,影响到全部成员。
恐龙的灭绝普遍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导致,上个世纪初科学家在墨西哥湾的尤卡发半岛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它掩埋在地下,直径可以达到180公里,深度超过3公里。科学家通过现代仪器的研究发现,这个陨石坑形成于6500万年前,这跟恐龙灭绝的时间完美的吻合在一起。
但是来自哈佛的一个科研团队又有了更加详细的研究说明,认为当时撞击地球的并非是一颗小行星,而是一颗长周期彗星,他们的研究论文已经年发表在《科学报告》期刊上,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具体是怎么回事?
导致恐龙灭绝的可能是一颗长周期彗星
太阳系内太阳作为中心天体,周围是主要的八大行星以及一个小行星带,除此之外太阳系内还有矮行星、小行星以及彗星等天体,比较常见的是小行星。这些天体和大行星一样都拥有自己固定的轨道,但是它们自身的质量较小,当飞到近日点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大天体的引力干扰,从而改变轨道可能就一头扎进地球的怀抱,因此说地外天体撞击地球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此前科学家普遍认为撞击地球的是一颗直径10-15公里的小行星,它以每秒20-40公里的速度撞击到地球表面,释放出超过10亿颗原子弹的能量,破坏力相当强悍。
一项新研究认为撞击地球的并非是来自主小行星带,而是来自于更遥远的位置,本质上也是属于一颗彗星。
按照科学家曾经的假说,太阳系边界是奥尔特云直径可以达到2-3光年,在那里聚集的是太阳系初期就形成的天体碎片“脏雪球”,它们同样到太阳进行公转,但由于距离太阳太远,因此公转周期都很长,这些就是长周期彗星。
来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利用新的统计分析以及引力模拟做出模型,认为有大量的长周期彗星在从太阳系边缘向内运动的时候,它们都会受到木星的引力干扰,这种作用力会导致彗星断裂破碎,很多碎片都会飞行到和地球轨道有交集的地方,这也增加了和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有20%来自奥尔特云的长周期彗星会发生这样的机制,再加上潮汐干扰之后,这些彗星碎片撞击地球的概率增加了10倍以上,在未来该团队还会继续对地球以及月球上的一些撞击坑进行研究,期望找到更多证据来证明它们的观点。
从这个模型出发,木星貌似成了帮凶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木星在体积和质量上都能排在首位,它的质量是其它七大行星的2.5倍,因此很多进入内太阳系的天体碎片多被木星所捕获,最终一头扎进木星的怀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木星一直在保护着地球才对。地球已经形成了46亿年之久,其实在整个历程中木星已经帮助地球太多,除此之外还有月球都能替地球阻挡天体撞击,当然也有很多漏网之鱼撞击到地球表面,未来同样如此。
例如发生在1994年非常著名的彗木相撞事件,那也是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天体相撞的事件,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被潮汐力分解后变成20多块碎片,在大约130个小时内排着队高速撞击到木星表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让人类意识到天体撞击的破坏力。
如果没有木星存在,它们大概率也会照地球而来,我们何其幸运啊!
说在最后
地外天体撞击永远都是对地球生命威胁最大的事件,人类目前无法阻挡天体撞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