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如何将美国拖入战争?

1941年初,战争阴云笼罩着东欧,几百万德军开始秘密地向苏德边境集结,尽管德国以“老兵退役”等理由调动部队,但苏联统帅岂能被这种小伎俩所骗,他深知苏、德两国的战争不可避免,眼下要做的无非是尽可能地延缓战争爆发的时间。

这么做不仅为军事准备争取时间,而且有机会通过外交斡旋消除更多的威胁,远东的日本关东军就是其中之一。好在,苏、日两国经过长达10个月的谈判,终于签订了《中立条约》。但是,为什么苏军仍然在远东部署了七十万重兵呢?

苏联的绥靖政策。

二战爆发后不到一年,德国的万字旗已经遍及西欧大陆,只剩下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在苦苦支撑。这让苏联统帅十分不安,他知道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苏联。更麻烦的是,远东的关东军似乎也没有闲着,为避免两线作战,他必须做些什么。

首先,支持中国抗战,牵制关东军。日本侵华战争对苏联远东地区构成了很大威胁,苏联统帅不仅派出以崔可夫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参战,而且提供了2.5亿美元武器援助。在他看来,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坚决不投降,远东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其次,面对日军挑衅,绝不手软。为了显示苏军的实力和决心,针对日本关东军发起的张鼓峰和诺门坎战役,苏联统帅部调集了优势兵力,由朱可夫指挥彻底将日军的嚣张气焰压了下去,并组建远东集团军,保持高压态势,令其不敢造次。

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对日本实施绥靖政策。尽管苏联在震慑和牵制日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苏德战争即将爆发的情况下,苏联统帅还需要一个有约束力的条约,以此来保证日本关东军不在远东地区有更多的理由挑衅,甚至是武装入侵。

无独有偶,此时的日本也为眼下的“困局”而发愁,苏军的强势让其“北上”策略行不通,而与美国的关系日益激化,不得不推行“南下”战略。为此,日本在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后不久,转而又致力于《苏日中立条约》的谈判。

这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苏联统帅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日本的要求,甚至不惜伤害中国,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双方在德军侵苏前2个月签订了《中立条约》。可见,他与张伯伦一样自私,为自身安全什么都不顾,大搞绥靖政策。

但他也清楚,《条约》只是权宜之计。

苏德战争爆发前2个月,苏日双方签订了为期5年的《中立条约》。但作为政治家的苏联统帅,深知该《条约》只是权宜之计,他既不相信德国人,也不觉得日本人有多大的诚意。那么,签订该《条约》的背后,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意图吗?

一是,《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对苏联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威胁,而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英、美等国更是希望利用三国同盟作为反苏的工具。该条约不仅彻底打消了西方社会的幻想,而且从轴心国内部进行了瓦解,可谓一举两得。

二是,日本的野心在亚太地区,入侵东南亚是其必然之举。该条约消除了来自远东苏军的威胁,日军可以放心大胆侵吞英、法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利益。这势必引发美国的强烈不满,甚至是发动战争,而将美国拖入到战争对苏联只有好处。

更关键的是,美国一旦参战,定会促成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成立,而苏联将作为欧洲战场的重要参战国以及军事强国,在同盟国中将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这不仅抬高苏联的国际地位,而且还可以借机扩大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势力范围。

说白了,苏联统帅根本就没有指望日军会信守承诺。于是,在签订该条约后的第二天,就告知苏联驻华大使,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不会停止。与此同时,组建远东集团军,总兵力达70万人,拥有坦克5600多辆,飞机4000余架,防患于未然。

当然,他更看重的是《条约》背后的政治策略和利益,甚至可称之为一场战略“赌博”。事后证明,苏联统帅的预判是正确的,日本不仅没有在远东闹事,反而为了进攻南洋,偷袭了美国珍珠港,致使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总之,政治家为了长远的理想目标,不会在意眼前的各种困难、误会、甚至是人身安全,他们有感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他们高瞻远瞩、意志惊人、果敢坚定。从这点看,苏联统帅通过条约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