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30年代末,德国实施“强军兴国”策略并迅速在欧洲崛起,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凡尔赛战胜国,而尚未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的英、法等国,只得采取“绥靖政策”并试图“祸水东引”,将战争的威胁转嫁给意识形态上的对手——苏联。
出乎人们预料的是,就在德军入侵波兰的前一周,原本两个“明争暗斗”的苏、德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尽管该《条约》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确实缓和了紧张的苏德关系,苏联不仅争取到了更多的备战时间,甚至有些有恃无恐。
苏联空前的战争准备。
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苏联统帅十分清楚与西方国家必有一战,尤其是德国,更是他防范的重点,必须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强备战、防患于未然。就在与德国共同瓜分波兰后,随即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并着手建立一条“东方防线”。
也就是说,在德军横扫西欧的同时,苏联也加快了战争准备。为了稳住德国人,苏联认真履行两国间的贸易协定,不断地将粮食、石油、磷酸盐等战略物资运往德国,直到战争爆发。与此同时,苏联在军事准备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地挖掘潜力。
首先,在苏联统帅的要求下,国防工业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短短2年,国防工业增加39%,是其他工业的3倍,新建工厂遍布全国各地。除了新式飞机外,苏军在武器产量上已大大超过同时期的德国,而先进的T-34坦克开始进行大规模量产。
其次,加紧训练部队。受国内大清洗的影响,苏军的指挥系统濒临瘫痪,战斗力低下让苏联统帅忧心忡忡,他决定开展“大练兵运动”,特别在西部军区,更是在开战前一年,进行了5次集团军级的野战演习,各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得到加强。
更关键的是大规模扩编军队和整组。苏军从2年前的98个师200万人,迅速扩充至战前的303个师500万人,并组建多个机械化军,将拥有近3万辆坦克,其中先进的T-34、KV坦克数量达1.5万辆,是同时期德国装甲部队坦克总和的3倍。
可以说,苏军的极速扩充是空前的,尽管其全军的战斗素养还不是很高,换装也刚刚开始,少量的先进装备还未形成战斗力,但不容置疑的是,如果战争延迟一至两年后爆发,苏军将占据全面优势,这也是德国元首急于入侵苏联的原因之一。
苏联统帅“得寸进尺”。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将整个西欧大陆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凭险据守,但形势不容乐观。在德国上下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时候,苏联却在“闷声发大财”,跟在德国后面捞取了不少好处,甚至是有恃无恐。
原来,就在德军征战波兰和西欧,并连战连胜之际,苏联也未闲着,不仅从波兰拿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而且入侵芬兰,将国境向北又移动了150公里,甚至借助武力要挟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并从罗马尼亚拿走了比萨拉比亚等战略要地。
令德国人愤怒的是,除了与芬兰一战付出代价外,苏联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这分明就是德国在前浴血奋战,苏联在后“捡洋落”、白得好处。而且从其动作看,苏联利用扩张领土来进行对德战备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
更有甚者,就在德军为登陆英国忙于空中决战的时候,苏联提出进一步和德国商讨如何划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并要求扩大苏联在芬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地盘,而且将势力范围伸展到土耳其和伊朗,甚至迫使德军从芬兰境内撤出。
而上述这些国家,大都从意识形态上反对苏联,一战时期有英、法等国撑腰,共同抵制俄国。如今,随着德国的势力扩张到整个西欧大陆,这些国家又纷纷投靠德国。而按照苏联的要求,德国不但不能为其提供庇护,而且还要拱手让给苏联。
毫不夸张地讲,此时苏联的要求不仅远远超出苏德条约的范围,反而将手伸进了德国的势力范围。“是可忍,孰不可忍”,苏联的“得寸进尺”彻底激怒了德国元首,就连曾经不愿与苏联交恶的国防军将领们,也纷纷表示尽快对苏联开战。
至此,双方的谈判自然是不欢而散,苏、德两国的“蜜月期”也走到了尽头。如果说主张入侵苏联,大都出于德国元首的个人考虑,那么苏联统帅的“贪婪”,彻底激起了德国上下的愤怒,“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有“先发制人”的味道。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