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入侵苏联的行动代号。然而,在入侵波兰之前,容克集团和国防军的主要打击目标是凡尔赛战胜国,并未将苏联列为其中,尤其是得到德国元首“不与苏联交恶”的保证后,国防军才对其宣誓效忠。
然而,在德国元首的大作《我的奋斗》一书中,早已明确表达了以消灭苏联来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随着德军极其顺利地征服整个西欧,他又开始重温入侵并消灭苏联的旧梦,一系列计划应运而生,也暴露其与党羽残暴而疯狂的一面。
“东方总计划”
容克集团和国防军宣誓效忠德国元首,并未让其有太多的“安全感”,他在扩军备战,以及带领整个日耳曼民族反对凡尔赛体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培养自己的“忠实追随者”和“私人部队”,也正是有了这些“死忠”,他的梦想在一点点实现。
“东方总计划”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按照计划,德军控制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和东欧相当大的一片区域后,该地区的5000万居民要么被驱逐、要么就地消灭,剩下的1400万当地居民将进行德意志化“改造”。
首先,按照德国元首的想法,这些留在当地的原居民只能作为贱民,他们中不能有知识分子,文化程度只需达到“认识公路标记或者能数到500即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将成为德国的“奴隶”,他们不需要有文化,只要能干活就行。
其次,占领这些地区的德军部队将优先作为留守部队,一边作为开发者对该地区实施各方面的控制,并随时镇压当地人的反抗,甚至实施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将除了日耳曼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消灭殆尽,直至占据所有的“生存空间”为止。
更重要的举措是,将1400万德意志人迁入所谓的“生存空间”,成为该地区最“优越的”的主人,并按照党卫军头子希姆莱的设想,用400年的时间繁衍约5亿日耳曼人,那时的欧洲可以称之为“德国的欧洲”,或者说是“日耳曼人的欧洲”。
这个残暴的计划比起“枪决苏军政治委员”、“清洗犹太人”等方案“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极端优越感,而且预示着苏德战争中德军对苏联平民残酷的一面,也是苏联约2000多万平民死于战争的根本原因。
“巴巴罗萨计划”
随着法国投降,德国元首在国内的声望不断提高,以及对国家的控制越来越强,他更加急于尽快实现其个人目标,为德国获取“生存空间”而入侵并消灭苏联。那么,他放弃登陆英国,迫不及待地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其中还有什么缘由吗?
一是,不敢承担入侵英国失败的风险。在德国元首的指挥下,德军吞并奥地利、闪击波兰、迫使法国投降,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其威望也达到了巅峰,而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是德军难以征服的事实,是他不愿看到的。
二是,实力不强的英国陆军,不足以对德国在欧洲的统治构成威胁,而几百万德军留在原地不仅难有作为、造成浪费,而且失去了进攻苏联的难得机会。更何况,德国元首有很强的亲英情绪,他要的是逼迫其投降,而不是占领或消灭。
更让他着急的是,德军席卷西欧的时候苏联并未闲着,不仅构筑了一条“东方防线”,而且陈兵百万防范着德国,但倡导“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的东方势力一定会进攻德国,既然双方必有一战,不如趁其准备不足,先下手为强。
于是,在大不列颠空战的同时,时任德国陆军副参谋长的保卢斯,开始主持拟定入侵苏联的方案,计划动用190个师,总兵力达550万人,从3个方向展开“闪击战”攻击,拟用4到6周的时间解决苏联全境,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然而,相比德国来说,苏联尽管在战争初期毫无还手之力,“兵败如山倒”,但其早已进入战时体制,并“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最终将德军的“闪击战”拖入僵持,而“巴巴罗萨计划”的制定者保卢斯,更是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缴械投降。
总之,这时的德国元首和他的将军们,都对能够战胜苏联的美好前景深信不疑,以至于“巴巴罗萨计划”在目标的确定方面十分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保守,但德国元首似乎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只要能进攻苏联,一切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